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一一一一题记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世人尊称其为 "圣人",但他背后就一定闪耀着夺目的光辉,令人可望不可及吗?他周游列国几十载,难道仅是当代的出国讲师?我认为都不是的,我心中的孔子与其大相径庭。
他,应该一袭青布衣,眉宇之间有一种不可描述的刚毅,这才是那个敢说出"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的人啊!他身上似乎是有光茫闪耀,但他的平易近人,巧妙的遮挡了这一光茫,让世人可以正确的认识他,而并不是让人把他看为遥不可及的存在。
正因如此,他才会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弟子们在他面前有疑惑不解的问题可以询问,而孔子也会耐心帮其解答,但一些基本礼节,在孔子眼里,那是万万不能少的,纵使他与弟子的关系再亲密,失礼节,孔子亦会惩罚弟子。
为什么呢?儒家重礼,弟子对师必须十分尊敬,一般礼节,必不可少,所以孔子,在那样一个重礼节的时代,弟子如云,却仍不忘初心,为弟子排疑解惑,使儒家思想名满各国。
试问,在孔子名满天下之后,便志得意满,不再为弟子着想,只随意找几个得意门生,像颜回那类贤才为他传授儒家思想,而自己却两手一放,什么都不做,那他还会有那么大的名气吗?答案很明显,是否定的。
因为他的不忘初心,因为他的谦逊待人,更因为他的心系天下百姓,所以他周游列国,传播他的儒家思想,可不幸的是,当时上层社会如帝王,丞相,虽然都积极的去请孔子去他们的国家,都不是为了国家,而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
既然这样,那为什么各国帝王抢着求他去他们的国家呢?因为孔子为百姓着想,在百姓眼里孔子像是救世主,百姓都爱戴他,各国帝王让孔子来,仅仅只是为了显示出他是一个明君,来定国安邦,让百姓认为孔子来帮助他们了,孔子像一面旗,被那些君王高高挂起,目的仅为了安抚百姓。
所以孔子他自己也十分迷茫,游走在各国之间,结果却是出奇的一致,全把他当成装饰,只看不用。
在迷茫中,孔子缓步前行,他虽走的慢,却未曾后退过,所以几十载光阴逝去后,他已看淡名与利,明白了儒之意义,他兴办学堂,只为将儒家思想传播的更广,让更多人了解到儒家。他深知,帝王眼中利益高于一切,怎么可能为了百姓而损自己之利益,这样的明君,真的存在吗?
在孔子暮年,他或许会回首往昔,忆自己开创儒学,传播儒学之辛与苦,忆自己周游列国却不被重用之愁与怨,忆自己弟子三千,贤才七十二的甘与甜。
在他寝疾七曰后,他离开了这个世界,或许,他的精蕴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