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幼仪这个名字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或许有点陌生,但如果给她加上「徐志摩原配」这样一个前缀称呼,你就会瞬间「心领神会」。
世间女子千千万,有人如萧红,爱的随性热烈,不加克制,有人如张爱玲,爱的沉默卑微,不遗余力,有人如陆小曼,爱的浪漫梦幻,不顾一切,有人如林徽因,爱的沉着隐忍,不失理智……
她们不完美,但不可否认的是,她们都是灵魂有香气的女子。人生百态,没有纯粹的幸与不幸,人生辗转沉浮,都与自身的性格、心态、选择息息相关。
张幼仪与林徽因、陆小曼、徐志摩三人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纠葛,当爱与婚姻一败涂地时,她没有自怨自艾,她像一只不死鸟,不放弃求生的渴望,不低下高贵的头颅。她在苦难中韬光养晦、厚积薄发,用不懈努力改写了自己的命运。在她身上,尊严与独立的信仰融入了生命,刻进了骨髓。
正如她自己所言:你可以爱了又爱,最终葬在了风花雪月里,我却可以淡淡地自立不败。
张幼仪去世后,前来参加其葬礼的人对她的评价是:能干、有活力、开放、果决。似乎与印象中那个被徐志摩抛弃的形象不太符合。
张幼仪既不只是包办婚姻下的牺牲品形象,也不纯粹是从失败婚姻里爬起来,独立自强的商界女英雄形象。其实她是一个有着三副面孔,既能现代到底还保留着传统底色,在守住独立人格的同时,还能在社会关系里左右逢源的一个多面人。看似矛盾其实却浑然一体、真实清醒的张幼仪。
一、「弃妇张幼仪」:被包办婚姻,嫁给了渣男
据张幼仪回忆,徐志摩第一次见到她的照片时,对她的嫌弃溢于言表,撇下嘴角,鄙夷地说:“乡下土包子!”
可事实恰恰相反,在这段婚姻中,徐志摩才是高攀的那个。
名门之后张幼仪1900年出生于上海宝山。她家世显赫,兄弟姐妹十二人。二哥张嘉森在日本留学时与梁启超结为挚友,回国后担任《时事新报》总编,还是段祺瑞内阁国际政务评议会书记长和冯国璋总统府秘书长。
十二岁的张幼仪在二哥和四哥的帮助下,进入江苏省立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接受到先进的教育。三年后,四哥在巡视杭州一中时,看到徐志摩的考卷后对他赞赏有加,于是主动向徐家提亲,将二妹张幼仪许配给他。
世人对张幼仪有这样的评价:“其人线条甚美,雅爱淡妆,沉默寡言,举止端庄,秀外慧中。”
婚后的张幼仪,即便侍奉公婆尽心尽力,操持家务井井有条,徐志摩对她的好感,也没有增添半分。他爱的,是林徽因的玲珑剔透,是陆小曼的活泼伶俐,唯独不是张幼仪的乖巧沉稳。
婚后几个星期,徐志摩便北上求学,结婚四年,这对夫妻相处的日子加起来只有仅仅四个月。
1918年,长子徐积锴出生,小名阿欢。不久,徐志摩出国留学。长子两岁时,张幼仪出国与丈夫相聚。一见面,徐志摩便沉着脸,嫌弃张幼仪的中式服装太土气,怕朋友见着有失颜面,就带着她去买时装和皮鞋。接着两人拍了一张合影寄给徐家父母,这是他们此生唯一一张合影。
之后,两人到英国伦敦郊区的沙士顿安顿下来,张幼仪的国外生活过得也算安逸,没成想徐志摩一句“我要离婚”搅乱了她看似平稳的生活。
茫然无助的张幼仪只好写信投奔二哥,她孤身前往巴黎,临产前又去了德国,在柏林生下二儿子彼得。
这时,曾经杳无音信的徐志摩出现了——他唯一的目的是要她签离婚协议。
张幼仪平静地签完字后,带着徐志摩去医院看小儿子,父爱使得他“把脸贴在窗玻璃上,看得神魂颠倒”,然而,徐志摩丝毫没有想到刚产子却遭遇离婚的她应该如何养育他的亲生骨肉。
离婚后,她自学了德语,进入裴斯塔洛齐学院攻读幼儿教育,生活慢慢走上正轨,可谁知,又一道惊雷劈在了张幼仪坎坷的人生道路上,三岁的小儿子彼得,在一天夜里,死于腹膜炎。
「当妈式择偶、保姆式妻子、丧偶式育儿、守寡式婚姻」这人生四大悲剧全被张幼仪摊上了,堪称是经典弃妇形象。
这副面孔是众人初识张幼仪的形象,她没法否认,虽不体面却也不尽都是副作用。
二、「家庭牺牲品」:背负家族责任,希望联姻翻身
如果说徐志摩心里的镜像是他从小读书接受的那套价值观:自由和真爱高于一切。
张幼仪心里也有个乌托邦镜像,不过那是封建礼教传统家庭下:遵从父母意愿、不能反抗背弃家庭的信念。
张幼仪出生在一个商人家庭中,张父一直希望儿孙后辈能改变家族命运,而张幼仪是当时张家可以操控、具备交易价值的一枚棋子,她自出生便活在家族的宿命里。
所以这个版本里的张幼仪用尽全部力气做好每件事情,到头来却是伤痕累累。她努力做徐志摩的贤妻,扮演好良母角色,但最终还是被嫌弃。好在自己家里的父母兄弟,最后对她不离不弃,在关键时候总能提供援助。
这副面孔,张幼仪不自知,却始终在关键时候去承担责任、去妥协,从无怨言。
三、「从容做自己」:在绝望中涅槃
张幼仪说过:“在去德国之前,我什么都怕,在德国之后,我无所畏惧。”
在德国时,对于追求自己的男人,张幼仪都果断拒绝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她与徐志摩的离异,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例文明离婚案,这给她心灵留下的阴影和压力无疑都是巨大的。
1927年年初,张幼仪母亲去世,她带着儿子阿欢回上海奔丧,并定居于此。张幼仪先是任教于东吴大学(现苏州大学的前身),教授德语。之后因四哥的介绍,出任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副总裁。
可当时的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是个烂摊子,因为银行借出的钱大多已经成了要不回来的死账、烂账,急需大量的资金补充。然而,这个烂摊子却被张幼仪奇迹般地救活了。
此后,她的人生一路都在创造辉煌,在金融业屡创佳绩,股票市场出手不凡,甚至,她创立的云裳时装公司还成为上海最高端、生意最兴隆的时尚汇集地。
相比把命运寄托纠缠在别人身上这种高风险投资,投资自己才是买入高成长、低风险、能带来稳定丰厚回报的价值标的。张幼仪离婚后对「不三不四」有了新的理解:在徐志摩那里自己观念守旧,不够新潮,所以不被喜欢;在老太太那里自己又不够传统。「我生长在一个有教养、有远见的家庭,家里的儿子们被送到海外读书,可自己却受旧思想束缚,我必须从思想行为方面拿出勇气,作为家里第一个没有缠脚的女性,我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个恩赐。」于是她决定,要现代就现代到底,要传统也传统到底。张幼仪在挣脱婚姻枷锁之后,重新做回了自己,并且灵活运用家族周遭的社会关系为自己争取了更多的机会,过上了富足而有尊严的生活。
第三副面孔是张幼仪挣脱婚姻、家庭束缚以后主动争取来的,而且成了她余生近七十年生活最舒服的状态。
如果一个女人,总是把自己定位在那些所谓的社会身份中,而不是一个人。那么,早晚会因为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把自己淹没在无穷无尽的焦虑中。因为,那时候她追赶的,永远是别人定义给她的人生。一个人,只有在自己的轨道上奔跑,才坦然、安宁。
有人说,女人一定要有五样东西:扬在脸上的自信、长在心底的善良、融进血里的骨气、两侧外漏的霸气、刻进命里的坚强。
张幼仪的沉默,带着一种大道从简的简单,她随遇而安,反而在平安中得到一份祥和,不至于到最后落魄孤独。
归根结底,是因为张幼仪不曾负过任何人。她的成功,在于不管在怎样的逆境里都没有舍弃真诚,她丢掉了第一段婚姻,却没有丢掉自己的良心和感恩。
离婚后的张幼仪和徐志摩成了好朋友,书信往来频繁,她成了前夫倾诉的对象。 以前徐志摩体会不到张幼仪对徐家的付出,直到他和陆小曼的婚姻中,他的付出也同样见不到阳光,他才明白,曾经有人像他一样,一直在心向太阳,默默付出。所谓情义,不是得意时的花言巧语,而是关键时刻拉你的那只手。张幼仪的一生,每次面对徐家,她似乎都在点头,无怨无悔,一心一意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生命兜兜转转,本来就无常。当明白了这些,就不会轻易张扬。张幼仪出场平凡,但是她刻苦勤奋,风光之时,她也战战兢兢,经历了太多世事无常,她太明白今日华丽风光,明日可能浪迹一场。就算现在愁云惨淡,终究也会有漫天阳光的那一天。人生得失,有时不过是烟花一场。
11月19日中午,大雾弥漫,徐志摩搭乘的飞机在济南党家庄附近触山爆炸,机上连他一共三个人,无人生还。后来才知道,徐志摩赶去北平,是要参加林徽因的一场建筑艺术演讲会。
噩耗传来,陆小曼不愿意相信这个消息,拒绝认领徐志摩的尸体。无奈中,送信的人只好去找她这个前妻。张幼仪以一贯的冷静对事情做了妥帖安排,她让八弟带着儿子阿欢前去认领了他的遗体,自己留在家中安抚徐父,主持丧事。
这个给过她太多伤害和苦楚的男人永远地离开了,她在葬礼上为他献上了这样一副挽联:万里快鹏飞,独憾翳云遂失路;一朝惊鹤化,我怜弱息去招魂。
短短二十四个字,她的痛惜哀婉,字字毕现。
此后,张幼仪承担下了本该徐志摩承担的责任:赡养徐家父母;抚养儿子阿欢;管理徐家产业;直到1949年她赴香港定居之前,才中止了对陆小曼的接济……前妻做到她这个份上,已是至仁至义了。
1953年,与徐志摩离婚三十一年后,张幼仪邂逅了美满的爱情。她的第二任丈夫是她在香港的邻居,中医苏纪之。
1988年,八十八岁的张幼仪因心脏病突发离开人世。
张幼仪去世8年后,侄孙女张邦梅在美国出版了《小脚与西服》,这是张幼仪的口述自传。书中她坦言:“我要为离婚感谢徐志摩,若不是离婚,我可能永远都没有办法找到我自己,也没有办法成长。他使我得到解脱。”
晚年的张幼仪曾有些调侃地自述:
“你总是问我,我爱不爱徐志摩。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我对这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是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
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作爱的话,那我大概爱他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据说在张幼仪的家中,始终挂着徐志摩的遗像,她把他的油画放在房间里,他发表过的诗歌和文章,她也剪下来压在写字台的玻璃板下。
而张幼仪这样形容自己的一生:“我是秋天的一把扇子,只用来驱赶吸血的蚊子。当蚊子咬伤月亮的时候,主人将扇子撕碎了。
愿我们都拥有淡定从容的圆满人生
张幼仪最大的幸运在于,她通过七年失败的婚姻认识到了拥有独立人格的重要性,并且终其余生都在以这样的姿态自由生活:不纠结关系本身,主动做选择,虽没彻底摆脱传统枷锁但担负了应尽家庭责任,而后游刃有余做自己的事业。
成长带来的蜕变,如浴火重生,必然要经过漫长的等待与煎熬。而张幼仪最令人钦佩的地方是,她从不自怨自艾,她值得拥有属于自己的风花雪月,她淡定从容,勇往无惧地走完她那精彩纷呈的圆满人生路。
人生的道路是曲折坎坷的,会有成功,也会有失败;会有快乐,也会有痛苦;会有狂风暴雨的摧残,也会有艳阳高照的沐浴。面对这些,我们无需大喜,也不必大悲,因为这本是生活的一部分。淡定不是顺从,而是一种坚强而不露声色的隐忍,是一种沉默的韬光养晦。
人生如戏,我们每个人既是自己人生的导演,也是自己人生的主角,而如何以自己为主角,导演一部精彩的人生之剧,关键在于各自的修行。
愿我们都能在与生活的交手中,收获好的修行,成就圆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