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鱼】
三月的春天,薄雾蒙蒙,霪雨霏霏,天气并不讨喜。然而靠着窗棂出神一阵,看着这雾气缓缓升腾,随风左右晃动,飘飘渺渺,瞬间竟有种臻于化境的感觉。清晨的雾轻而薄,还令人有兴致稍作感慨,可到了傍晚,这雾便浓厚起来,能见度越来越低,世界变得朦胧凝重,面目不分,这时的雾,就有些厌恶了。可见这世间万物,自有它“应该”存在的程度,过了就可憎了。爱又何尝不是跟这春天的雾一样,若是太浓太厚,过了界限,它就会失去原有的样子,盲目而莽撞,既看不清周遭的事物,又让自身失了方向,最终消失于阳光底下。
就如同《无声告白》一书里,女孩莉迪亚所得到的爱一样。莉迪亚从小就获得比哥哥和妹妹多得多的父爱,母爱。她的父母把自己人生中的遗憾转化为希望,悉数寄托在了这个女儿身上。莉迪亚的父亲虽是一名华裔大学教授,然而他一直渴望融入白人的社会,获得他们的认同,渴望做一名社交达人,因为这些从来就是他无法企及的梦想。莉迪亚的母亲则因为不甘心做一个家庭妇人,她发奋读书,却因为与华裔教授相爱怀孕而中断学业,不得不放弃了当医生的梦想。所以,当莉迪亚继承了母亲的肤色和眼睛、拥有了融入当地社会的“基本条件”时,当她打从心底愿意满足母亲的一切愿望时,她就成了受制于父母亲的木偶。父母亲对她的偏爱从来就不屑于隐藏,更无惧其他孩子的不满,他们竭尽所能,把所有可以付出的爱都浇灌在了莉迪亚身上。并没有人关心她真正在想什么,想得到什么,这自私畸形的爱就像是一个紧箍咒,把莉迪亚绑得紧紧的,直到窒息,直到她获得真正的解脱。
毫不夸张地说,《无声告白》这本书是我去年读过最棒的小说,以爱发声,却因爱沉沦。在我们的身边,有多少个莉迪亚,有多少个莉迪亚一般的孩子,被关注,被过度的爱,也被强制实现父母的理想,被父母失意的人生继续毒害。这可怕的生活就像一个行刑者,残酷地摧毁了一个渴望自由和真爱的灵魂。真爱不是控制,太浓重的爱从来就不能使人感觉愉悦。莉迪亚最终选择用生命的消失来对她的家庭做一个无声告白,在阒然无声中做了一回真正的自己,以死亡来控诉父母之爱的用力和压抑。这也让她的家庭得到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互相理解和珍惜,他们终于可以宣泄情绪,沟通心事,直到拥紧对方,相互依存。就像浓浓的雾气困扰我们时,只有风来了,把浓雾吹散,才能重见明朗。但愿我们不用走到这一步才幡然悔悟,因为这实在是一个令人悲伤心痛的故事,然而醒悟还来得及:我们不用成就父母,只需做回自己,同样,我们也无须利用孩子实现理想,只要让孩子以最舒服的姿态在他人生的道路上行走,就已经足够。
有时候我们宁愿大雨滂沱,或者烈日暴晒,也不愿意被这浓雾所困。有雾的世界好像变成一个牢笼,让人对这看不清的世界惶恐不安。这时我喜欢有风,风一吹,雾气便能消散许多。若是这风再带劲一点,即刻就可以拨云见日。有时候,这“风”就像是我们内心那个正面的自己,当负面情绪出现时,我们渴望强力有劲的“大风”可以适时出现,将阴霾驱散,让明亮重现。在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某个地方,也许总有一小团雾气氤氲不散,或许是曾经做错的一件事,或许是曾经伤害的一个人,当年岁渐长,我们越发被这些小小的遗憾裹住了脚步,想要回头说声对不起,做一些挽回的事,却好像已经没有了意义。然而生活始终宽容,只要有勇气面对,这团雾气最终就会像玻璃上的那些雾气,久了就凝结成水珠,然后被风吹散。
在《追风筝的人》一书里,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年少时对小伙伴哈桑的背叛和伤害,多少年来他一直负重前行,那些年少无知的错误时时刻刻在提醒着他的良心。直到他终于勇于审视自己灵魂深处的罪恶,并且决心赎罪,挽回自己迷茫而彷徨的灵魂。在书的最后,阿米尔像他童年时的兄弟哈桑一样,追着风筝,他看到了哈桑的遗孤索拉博终于露出了微笑,“它没有让任何事情恢复正常”,是的,这个浅浅的几乎不被察觉的微笑没有改变任何事情,但是阿米尔知道,这是他努力挽救索拉博所得到的最美好的礼物了。至此,阿米尔内心得到了真正的救赎。我喜欢《追风筝的人》这个悲伤而温情的故事,它让我懂得的是,人性始终不完美,没有人不曾懦弱,没有人从不犯错,但是只要良知还在,只要不放弃自己,一切都还来得及。
嗯,我只想在春天里做个好梦,梦里岁月静好,山河甚美,醒来时便可振作出行,若是雾气还浓,静等风来。
【原创勿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