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到来,是鱼香肉丝的到来,是火锅的到来,嗯,也是20斤肉的到来,这20斤肉来了就没有走过,哎(这是后话)。
不同于我一个小孩子来到上海,妈妈作为我家的涉外代表,一定要把爸爸在上海的同学都拜访一遍的。于是定下来2000年的年底,爸爸在上海的同学在马当路的马叔叔家聚会。
艰难的在地图上找到马当路,短短一条路,连接着淮海中路和新天地,那时候新天地还在建设中,对于淮海中路的印象,没有陕西南路和茂名南路中间那段深。只觉得这个地方距离我住的曹杨五村有点远,原谅我这个从重庆过去的土孩子吧。从小到大,最远的半径不超过公交车半小时。而上海随随便便一小时的路程让我叹气,更不知以后还有单程两小时的上班路程。
这一次聚会,让我深刻认识了老上海石库房这一建筑结构。
都说新天地将石库门建筑运用得炉火纯青,可是真正走进去,才知道这种建筑的拥挤。石库门是一种融汇了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民居特点的新型建筑,围合是主要特征,以石头做门框,以乌漆实心厚木做门扇。这种建筑大多是单进,一般进门就是一小天井,天井后为客厅,之后又是一天井,后天井是灶台和后门,天井和客厅两侧是左右厢房,一楼灶台间上面为“亭子间”,再往上就是晒台。
石库门建筑最开始是一户人家居住,因为一些历史原因,变成了好几房人家居住在里面。每家住一间房间或者两间,共用厕所、厨房,甚至有些老石库门没有独立的厕所,只能到外面去解决问题。
楼层之间是木制地板,走在上面颤颤巍巍。隔音不佳,左邻右舍之间的对话一不小心就能听到,没有隐私。
相比我租借的曹杨五村,在居住条件上面,没有大的区别。
马当路上临街的铺面后面全是这样的石库门老房子,两三层楼的高度,看上去年久失修的样子。弄堂里面每家窗口前支了横杆,晾着五颜六色的衣服。
马当路给我展现了一个另外的上海。我认知中的上海,不说东方明珠,陆家嘴的模样,至少也应该是武宁路的智慧大厦啊,怎么会是如此一副破败不堪的样子呢?而几年后,当我自己住在弄堂里以后,才开始真正的体验到里面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