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乘坐地铁去办事。
地铁到达终点,换乘的人流涌向车外。车门口,一个民工模样的老人急切地询问:“五路车是在这里倒吗?”前面下车的几个年青人戴着耳机,行色匆匆,无暇理会。我下车路过他身边,问到:“您说的是五号线吧?”老人连声说对。“跟我走吧!”我淡淡的说了声,自顾走向换乘点。走不远,回头见老人没跟上来。便返身到他跟前,发现他下肢行动不便,手上还提着一个沉重的黑帆布包,行走艰难而缓慢。我接过提包,搀着他的胳膊,辗转一番坐上了五号线。车上,我问:“您这是到哪里?”老人说:“别人介绍,到一个建筑工地看电梯。”我说:“您年纪大了,腿脚也不好,在家享享清福多好。”老人操着浓重的河南口音,乐呵呵地答到:“人得勤快,不勤快,就没钱花。”在接下来的聊天里,我得知老人还有两个儿子,都在河南老家,一个是镇上的干部,一个开了个小型涂料场,儿子也都很孝顺,按说这样的生活条件,老人是不必出来打工的,但他依然拖着残腿、背井离乡,来挣那份为数不多的辛苦钱。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小区里的一位老人,从一家不错的国有企业退休,现在已经81岁高龄。由于老伴早逝,老人一直独居,儿女们工作之余也常来探望。和前面说到的老人一样,他的儿女也有很体面的工作,年初女儿还花了8万多元,重新给老人装修了房屋,再加上他本人还有退休金,生活根本不用发愁。但这些年里,老人一直干着捡破烂的营生,干巴瘦小的身躯从早到晚穿梭在小区的角角落落,春夏秋冬,风雨无阻。别人劝他不用这么辛苦,他却说:“闲着也是闲着,多少弄俩钱,给儿女减轻点负担,还能锻炼锻炼身体。”
其实,像这样的老人在我们这个社会上还有很多,他们年轻时候习惯了吃苦,也习惯了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不勤快,就没钱花,”——这简单朴素的话语,体现的是中华民族自给自足、自立自强的崇高品质和精神传承,与当今时代出现的“巨婴”现象和“傍富”习气相比,显得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