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有故事,无成长
看着这个标题,习惯性的愣了愣,快速回忆了一下从小到大关于写作的点滴,脑子里直接蹦出来一句话“有故事,无成长”……
每当在回忆的时候,总想和过去的自己对话,毕竟只有走过的路,才知道应该怎么走会更好。
“嗨,小时候的自己:
此刻的你正坐在电脑前为了“写作训练营”的第一节课堂作业冥思苦想,打死你都不会想到从小那么讨厌写作文的自己,在而立之年居然花钱报名了写作培训班。这是一件多么打脸的事情啊。
小时候大大咧咧没心没肺的你,有着快乐的童年,并夹杂着作文永远不及格被家长打骂的记忆。你不会想到在进入社会以后你变成了一个多愁善感,思绪复杂的人。要是早知道现在的你有那么多想的到却说不出的话,当初就该跟语文老师搞好关系,私下开开小灶,没准儿现在省时省力还省钱了。
说来也奇怪,虽然水平一直不怎么样,但细数从小到大你好像还真有几分写作的热情。之前搬家时候无意中收拾出来好几本你写的东西,要不是看到这些,还真忘记了当初那几年你的坚持。可惜的是,悄无声息的就停止了。抱歉的说,在写作这条道路上,我没有替你走好。”
02我的写作经历
如果是在上周问我这个问题,我还会毫不犹豫的回答我哪有什么写作经历。
今天刚听了弘丹老师的第一堂课写作训练课,就改变了我的答案。这就是对于写作的误区之一,写作不仅限于文学创作,不是只有华丽的语音才叫写作。记录生活的点滴、分享自己的经验、传授自己的价值观这些都能称之为写作。
那么我的写作经历也是挺丰富的嘛:
小学的日记本整理出来也有一小箱了,顺手翻看,有的还真是长篇大论呢。
记得当时喜欢看漫画,还模仿漫画写过小说,虽然结果不用想都知道,肯定就不了了之了。
有了互联网以后,写作就转到了线上,MSN、博客每天更新到手软。
上班以后频繁的出游,也开始试着写游记。
……
可逐渐的,写作却变成了微信/微博里的碎片记录。
03导致我停止写作的障碍
我常常问自己:生活的故事还在继续,内心的思绪越来越满,为什么我丢掉了抒发的出口?为什么我总有想说却说不出的话?
在弘丹老师的第一堂写作训练课中,我又找到了答案。
①缺乏自信心,自我否定。
可能有小时候作文总是不及格的阴影在吧,面对“写作”两个字,我就是认为我不适合写作,我没有写作天赋。
②过分在意他人的眼光
小时候是写在自己的本子上,写的好坏没有人知道也没人评价,那时候的写作对于我而言是自在的,写我所想,自然就成了习惯也有了兴趣。
上班以后频繁的出游,我开始试着写游记,写攻略,起初也是兴趣满满动力十足。但写了几篇之后,发现自己文章的收藏量总是不如身边的朋友,而且被认可的点评也寥寥无几,慢慢就开始畏手畏脚,也没有了写下去的热情。
③只靠灵感,缺乏日常的积累。
平时输入太少,没有随时发现随时记录的习惯。要是被什么事情激发了灵感,突然有了冲动,到能写上一小段。如果为了某一个观点特意写一篇文章,总感觉没有足够多的内容来支撑,大白话就是词穷,写不出东西。
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
④思维混乱,条例不清。
有时候我想写一些东西,脑子里的想法特别多,点也很多,都想写进去,但又不知道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想着想着就乱套了,无从下笔。总觉得即使写出来,也变成了流水账。
这种感觉就好像一群人蜂拥到门口,各个都想挤进去,使了半天劲儿谁也没进去,最后就放弃了。
在写作中我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总是用标题去对应文章,而不是文章围绕着标题。我的标题总是随着文章的继续而不断的被更改。如果标题不改,最后就一定严重跑题。
想着这些问题,就“身未动,心已停”了。
04如何突破
弘丹老师的课程里提到遇到瓶颈时最终选择放弃,那是没有衡量好“继续坚持的收益和放弃带来的损失”。所以多年后的我还停留在之前的途中,而坚持的人早已与我拉开了无法追赶的距离。如果当初我坚持了,可能不一定有多精彩,但至少一直在前进,一路的经验也将是我宝贵的收货。
都说时间是从指缝中溜走的,一分一秒细碎的让我们不以为然。只有回头看的时候才发现时间是如此的完整,它是一架坚固的桥梁,牢牢承载着我们一路走下来的所有印迹。它遥远的能跨过无边的大海,一直延伸在你的脚下,却怎样也走不到尽头。
我选择来参加写作训练营,来这里学习如何突破。希望几年后我再回头看的时候,我的印迹也足够清晰,在写作这条路上我能永无止境的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