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位湖北利川市的家长在2000年4月13号的书信中这么写的。
我的小孩生于1999年10月1日,是女孩。从收到教材开始(注: 2000年2月,即孩子出生4个月),我们有意放磁带给她听,把挂图挂在墙上,把字卡复印成卡片贴在相应物体上。刚开始,她对磁带中的小孩笑声很感兴趣,把头转向声源方向,那时她的手还不会拿东西,对卡片、书等像对待一般物体那样用手抓。现在她已满半岁,手抓物件的能力变强了,对卡片、图书的兴趣大于一些小玩具(小孩尚小,未买大的玩具,只是一些适合用手拿的小件),时常把卡片、图书、纸张等抓住往嘴里送,并宁可抓纸而不要玩具。
只要放磁带给她听,并把书一页一页翻给她看,她都会从口中发出“哦”、“哑”的声音,看过4~5页后,她就会用手迫不及待地去抓书或卡片,抓来往嘴里放。单独给她出示字卡也是一样。
平时,给她出示一张字卡,或大人给她念一些词,她都有兴奋的表现,口中发出“哦”“哑”声音,脚跳、手舞等
以上情况,我们认为她已对书、卡片、纸片等产生兴趣,汉字已引起她的注意了。
这是在人的视觉关键期最敏感的“生后半年内”的4个月开始,为孩子创设了比较适合的识字环境,于是产生了令人惊讶的结果。这个小女婴“宁可抓纸而不要玩具”,看来,汉字对半岁龄的小婴儿来说的确是比图画、积木、魔方更巧妙的玩具。
北京有一位张禄影女士。在母亲和婆婆的协助下,从两个月起,开始为小女儿谢天贻创设了识字的环境,教她识字。我们听说之后,前去考察。当时,孩子已经七个月了,成人已指导她看听了《识字》的第一册。孩子自已本来还不会坐,但放在特制的小车里,便可以坐起来,外祖每一页一页地边翻书给她看,边念书中的字与词句给她听。小天贻十分注意地看书,并听外祖母念,不时地用手抓书页。外祖母耐心地告诉她:“不要抓书。”
反复地翻给孩子看,念给她听。第一册看完了,又看第二册。外祖母告诉我们,第一册看完,熟悉了,越看越快,而且兴趣减低了,但看第二册时,兴趣又大增,看和听都非常仔细。现在,这两册书孩子都很熟悉了,看得都比较快:这时,已到中午。外祖母将谢天贻从车里抱出来,放到床上躺下,拍一拍,孩子便睡着了。
约过20多分钟,孩子的母亲张禄影女土回来,手里拿着《识字》第三册。听我们介绍了刚才的情况后,张禄影女土把孩子从床上抱起来,小天贻醒了,妈妈又把她放在特制的车上“坐”起来,把第三册书一页一页翻给她看,念给她听。小天贻两只眼睛睁得大大的,认真地看着,听着。这时,张女士突然想到忘给孩子喝水了。于是赶快把孩子从车上抱出来,放在床上躺着,急忙去往水瓶里装水。这时,孩子大哭不已。张女上把水瓶拿来,抱起孩子,让该子喝,但是小天贻依然大哭,怎么也不喝,还是外祖母明白了,说:“你还是让她先看书吧,她没看够!”张女士又把孩子放到车上让孩子“坐”起来,再翻书给她看念给她听。这时,小天贻既不哭,也不闹,全神贯注地边看书,边听妈妈念。
这是从出生后两个月开始学认字、看书的例子,孩子对汉字、对书表现出极强的敏感性。
1999年4月17日,《北京晚报》报道了1岁零7个月的小女孩高牧学习汉字的情况。
高牧是参加协和医院儿科教授鲍秀兰在北京方庄小区进行婴幼儿全面开发实验的一个小女孩。当我们同鲍教授去考察时,高牧的妈妈牟新女士告诉我们,小高牧已经将《识字》三册书和四盒字词卡全认识了。进屋一看只见墙上贴了很多字卡,字卡是汉字与英文单词并列的。牟新女士随意指出墙上任何一个字卡,无论是汉字的还是英文的,小高牧都能准确念出。我让牟新女土把小高牧读过的《识字》任意拿一本,随便翻开一页,小高牧也能正确地读出来。
四盒字卡共350个字,这就是说,小高牧已至少认识350个字。《北京晚报》报道后,牟新女土跟我们通电话说:看了晚报,很多邻居来看她。一位女土向她提问:“我们的孩子已经两岁半了,怎么就没兴趣识字和看书呢?”牟新女士回答说:“一方面是方法问题,另一方面是年龄问题。”小高牧是6个月开始学认字的。只要方法正确,孩子越小,认字的效果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