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不停地在书页间翻动,文字再也打动不了我,打动我的是那些人,那些事儿……
盛夏的傍晚,家门口早已聚集了小伙伴们的身影。我们自编自排的舞蹈在夜幕来临之际上演。自然,舞蹈是少不了音乐来配的。那个年代的农村不像现在一样有手机、有音响,随时随地都能播放任何乐曲,无论是古典的亦或是流行的,又无论是伤感的亦或是欢快的……但是,我们有着纯真的嗓音,天然的伴奏。我们会扯着嗓子唱着刚从母亲或是同学那里学来、还不甚熟练的歌曲,墙角的蛙叫、树梢的蝉鸣也一起加入进来为我们伴奏。几个小孩儿在门前来回跳动,嘴里哼着曲儿,脚下踩着拍儿,女孩儿们的碎花裙这个时候也随着节拍舞动了起来。虽然无法和舞蹈演员标准的舞步相比,亦或连普通舞者的也不及,但是我们不在乎动作是否标准,歌声是否动听,我们是自己的观众,为自己喝彩,我们乐在其中。我们忘乎所以的时候,似乎已经忘了,还坐在门槛上聊天的大人们也在望着我们微笑。
夏忙的季节,刚被拖拉机耕过的田地,会有很多蚯蚓爬出来。为了饲养家中鸡鸭,我们小孩向大人们主动请缨。我们拎着木桶,晃晃悠悠地前往刚耕过的田里,当我们来到时,在整片湿润的田地里,有大人,有小孩;有男人,也有女人;有那被捉的蚯蚓,还有那蹦跳的田鸡,好不热闹。我比其他小孩还要多两件装备,那就是夹棍和胶靴,因为我十分害怕蚯蚓,又想和小伙伴们一起,也想着可以为家里做点事儿,无奈之下,妈妈只好给我用筷子制了一副夹棍。有了这两样武器,我再也不怕那滑不溜秋的家伙了,虽然看着还是有点麻麻的感觉,但好过亲手去触摸。在田里,小伙伴们相约比赛看谁捉到的蚯蚓最多。我这虽说多了一只手,可却是只笨拙的手,自然是比不上他们徒手捉的,再加上踩着厚重的胶靴,也自然是不如他们光着脚丫走得利落。只推托着不参与他们的比赛。他们哪里肯饶过我,一边说着让我参与,一边又捉起一条蚯蚓做着朝我扔来的姿势,我只好在威逼之下硬着头皮答应。于是,就在热闹的氛围下,我们小孩开启了自娱自乐的模式。大人们可不管我们如何闹腾,他们只闷着头捉蚯蚓,想着的可能是尽快捉完干农活去。而我们小伙伴们自然玩得是不亦乐乎,恨不得一直在田里闹腾,任凭淤泥从脚丫里挤出,溅一身泥巴。攻下了这一片田,我们又到相邻的田地里折腾。眼见着夕阳西下、黄昏降临,我们的桶里也已满满当当,此时的我们已然忘记了当初比赛的约定,只留下一份欢闹的记忆。
有风的日子,我们几个相邻居住的小孩:哥哥带着妹妹,姐姐带着弟弟,再带上我们花费了几个休息日制成的风筝,一起结队儿去空旷的田野上。那个时候,家里没有多余的钱来给我们买风筝,于是,为了满足放风筝的愿望,我们就自己动手制作。印象中最深的是哥哥做的老鹰风筝,削了纤细竹篾照着课本里老鹰的模样用线捆绑作了简单的轮廓,然后再用废弃的纸糊上,哥哥在上面画上了老鹰的眼睛、嘴巴等,还在翅膀的部位添上了羽毛,看着十分形象。哥哥自制的风筝让同学很是羡慕,硬是央求着自家姐姐去做。我们在荒弃的田野里,抱着自制的风筝欢快地奔跑着。线的一头,哥哥牵着妹妹的手,另一头,连着风筝,飞向无际的天空;弟弟手里握着线,目光朝着远处拿风筝的姐姐,风筝从姐姐手中挣脱,弟弟的眼便也随了风筝去。
……
难以忘记:那些人,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