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隐士,你会从什么视角?怎么写?他们在哪里?
在阅读之前,我设想了很多切入点,但没有一种是满意的,越是宏大的主题,越无法找到一个能够承接的点。
阅读这本书是略显乏味的,如果不是因为年龄赋予了一些耐心,如果不是此前已经有过阅读《瓦尔登湖》失败然后还算读完了的经历,大抵我是读不下去的。
比尔波特就像扛着摄像机辗转在终南山的深山老林里,缓慢而悠长的记载山里的一个个普通,寻常,如果不给一个“隐士”的定义也毫无关系的毫无记忆点的人,以及和他们日常对话。
这真的很琐碎。以至于,如果拿掉《空谷幽兰》这样美的名词,去掉“隐士”的标签,和哔哩哔哩里无名氏上传的山间日常似乎并没有区别。
隐居在山里的,有些来历不明,有些则来自我们身边,有背景模糊的修行者,有遭遇变故后洗净铅华者,也有清北毕业就来这里的高知。熟悉吗,很熟悉。只是以前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清北毕业去山里养猪,清北毕业出家了,这样的社会新闻只能短暂占据头条引发一阵唏嘘,就没有然后,而 真实的人生在山里继续。
读的困惑,但对于写隐士,我想不出比白描更好的办法。
在山里寻访各种不同的隐士,如实记录他们的生活之后,故事的最后,比尔波特问了一个问题:世俗生活中有隐士吗?
他没有去探访,但直接给出了答案,他认为世俗生活中的隐士远比山里的更多。当时我并不觉得在生活中有遇到过隐士,但他的结论我无法反驳。
比尔·波特(Bill Porter),美国当代作家、翻译家和著名汉学家。服兵役以后去加州大学读人类学,1970年~1972年,比尔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人类学博士。从1972年用奖学金从美国去台湾佛光山定居,1991年在香港的一个广播电台工作,他一直生活在台湾和香港,经常在中国大陆旅行。机缘巧合之下开始学习中文,从此爱上中国文化。 [3] 并撰写了大量介绍中国风土文物的书籍和游记,翻译过佛学经典《楞伽经》《菩提达摩禅法》,诗集《寒山诗集》《石屋山居诗集》,翻译过王维、韦应物的诗作,出版与中国文化相关的书籍、译著30多本。在欧美各国掀起了一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
空谷幽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