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身边可谓人才济济,既有像陈平这样谋虑深远、处事圆润的大才,也有像王陵这样刚毅、耿直的忠义之士。那么在刘邦当上皇帝后,他最忌惮的大臣是谁呢?
答案是周昌。
周昌是周苛的堂弟,俩堂兄弟从最底层的小吏干起,到刘邦称汉王时,周苛已是御史大夫,周昌也当了中尉。
周苛后来在守荥阳时被项羽烹杀,刘邦于是拜周昌为御史大夫。刘邦当上皇帝后,周昌与萧何、曹参等人一同受封,封周昌为汾阴侯。
周昌为人,刚毅耿直,敢于直言。这一点连萧何、曹参等人十分敬畏,“皆卑下之”。我们试举两例:
1、反对刘邦改立太子
戚夫人(戚姬)受刘邦宠爱,生下赵王刘如意。刘邦认为太子刘盈(吕雉所生)为人太过仁慈懦弱,不像自己,而赵王刘如意虽然年纪小,却更像自己,于是想要改立刘如意为太子。
对此,大臣们很不给刘邦面子,纷纷表示坚决反对。但大臣们反对归反对,却也没有一个人能说服刘邦。于是,这场面就尴尬了,双方就此僵持不下。
而在所有反对改立太子的人中,又以御史大夫周昌的态度最为强烈,刘邦于是问他理由何在。
周昌有口吃,说话本来就不利索,此时又在盛怒之下,急道:“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历史典故“期期艾艾”中“期期”,说得就是这事儿)
殿上君臣听到这话,都被逗得哈哈大笑。刘邦顺势不再坚持改立太子的事,原本僵持、尴尬的局面瞬间化解。吕后在东厢房侧耳聆听,事过后,她召见周昌,向他跪谢说:“要不是您,太子几乎就废了。”
2、极力维护赵王刘如意
刘邦改立太子不成,又担心刘如意母子将来遭到吕后清算。符玺御史赵尧于是建议为赵王配备一个地位高而又强有力,平时能让吕后、太子及群臣敬惮的相。
刘邦问谁合适?赵尧说:御史大夫周昌是不二人选。刘邦觉得有道理,便任命周昌为赵国的相。
刘邦死后,吕后果然准备杀刘如意,假意派使者召刘如意回京师。周昌知道吕后的图谋,让刘如意称病,不要回京师。使者往还数次,每次都被周昌挡了回去。
吕后知道周昌从中作梗,却又摄于周昌的威望,不敢明目张胆地为难周昌,于是采取曲线之法,随便找了个借口,派使者把周昌召回朝廷。
周昌回京师后,吕后又派人前去召刘如意。刘如意失去了周昌的维护,到长安月余,便被吕后毒杀。周昌因此谢病不朝,三年后去世。
通过以上两件事,足见周昌确实是一位令人敬佩的刚毅、耿直之臣。那么,如果让周昌撞见刘邦正在行风流之事,又该如何反应呢?
还真别说,周昌确曾碰到过刘邦的风流事。据史料记载,有一次,周昌有事需要向刘邦皇帝奏报,于是便急匆匆地闯入刘邦的行宫。
那时,戚姬还没被吕后制成“人彘”。周昌闯入刘邦行宫时,刘邦拥抱着戚姬,与戚姬……(此处省略九十九个字)。
休息时间,夫妻在一块儿那个什么,这在今天看来无可厚非。但周昌入内,本应“非礼勿视”的事儿却被他看到了,所以他只想尽快离开此地,逃跑了事。
话说周昌见到如此“不堪”的一幕,赶紧退了出来,扭头就跑。不料刘邦皇帝却不想放过周昌,他快步追了出来,一把把周昌按倒在地,骑在周昌的脖子上——这是要干什么嘛?
刘邦问周昌曰:“我何如主也?”你看我是什么样的皇帝呢?
这言下之意是说,我白天与戚姬做那事被你看到了,但你不能说出去,对外你还必须说我是好皇帝。
但周昌却挺直脖子,昂起头,一幅宁死不屈的样子,说:“陛下即桀纣之主也。”陛下您简直就是夏桀、商纣一样的皇帝。
刘邦听罢此言一愣,随即哈哈大笑,从此对周昌“尤惮周昌”,最是敬畏和忌惮。
不过话说回来,从史料来看,周昌的刚毅、直言,也是因人而异的。他在刘邦面前敢于直言,但在吕后面前,就不那么能直言了。
我们前面提到,吕后想要谋害刘如意,便把周昌召回京师。周昌进京,前去拜见吕后,吕后非常生气地骂他:“难道你还不知道我非常恨戚夫人吗?而你却不让赵王进京,为什么?”此时,我们并非看到史料中有周昌据理力争、直言诤谏的记录。
就这一点来说,周昌与王陵直言吕后不得分封吕氏家人为王相比,其耿直程度就显得稍逊一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