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积极心理学笔记 哈佛教授的幸福处方》第13课 完美主义者的自我调试
一、“完美主义者”自画像
对于完美主义者来说,生活进程中的a点和b点之间应该是一根直线。因为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任何失败都会割断这个直线。所以完美主义者不能容忍任何形式的失败。
完美主义概念的内涵。
1.完美主义者追求最佳,害怕失败。
完美主义者为自己树立了高的不能实现的目标,于是不断地被现实与目标之间的差距所挫败。
2.这个定义强调“自我很在乎的领域”。
比如说你可能在玩儿游戏,这个领域就不是完美主义者,输赢都不重要。而在学习工作上你可能有点儿完美主义,因为他们对你来说很有意义。很在乎。
沙哈尔老师说“如果我们脑中是这种模式,其实是违背自己的天性,会因为不接受现实而受到打击。很多人,不光哈佛的学生,不快乐的原因就是采用了这种模式。”
二、完美主义VS追求完美
1.对于完美主义者来说,从a点到达b点的方式是一根直线。因为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而对于追求完美的人来说,从a点到达b点必须迂回螺旋式的前进。
2.如果有半杯水,完美主义者关注的是半杯水空着的部分。而追求完美的人关注的是半杯水满的部分。因为他们很享受填满水的过程,即便失败难以避免。
3.完美主义者喜欢过度抽象,认为事物只有两个极端,要么完美要么失败。相反追求完美的人,他们知道现实是什么情况,知道失败是过程的一部分。
4.完美主义者不存在自我接受。而对尽量追求完美的人来说,自我接受意味着现实是迂回螺旋式前进的。意味着对失败的自我接受,意味着承认自己存在不足这样一个事实。
5.完美主义者既怕自己心中的失败,更怕他人认为自己失败。而变得不完美。尽量追求完美的人将失败看作反馈,没有人喜欢失败。但它是成长和机会。
6.完美主义者只关心结果过程,只是达到结果的手段而已。尽量追求完美的人认为过程和结果一样,都是成功的组成部分。
两种认知模式会给人的行为和情感带来很大的不同。
1.追求完美的人懂得休息的重要。而完美主义者只能享受短暂的放松和解脱。
2.追求完美的人行动力更强,而完美主义者却因顾及太多而缺乏行动力。
3.完美主义者不太敢尝试新事物,因为尝试意味着风险。意味着可能出丑、可能失败。
4.完美主义者拒绝批评和建议。
5.完美主义者不自信。
6.完美主义会破坏人际关系。
三、从“完美主义者”变成“追求完美者。”
第一,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
第二,更多的关注过程而不是结果。
第三,接受自己的完美主义,并对改变的过程保持耐心。
第四,采取行动去改变。
1.不抵抗法则。在受到负面的批评时,要先控制自己的情绪,渐渐的习惯这样做以后就可以减弱自己的防御性。
2.积极的自我暗示。大脑不知道真正的事物与想象中的事物的区别。所以我们要经常给自己一些积极的暗示。
3.白金法则。白金法则主张要对自己也抱有同情心。接受自己的失败,就像我们接受我们爱的人的失败一样,而不是采取与我们对待别人不同的方式。要让标准一致化。
4.二八法则。运用20%的精力完成了80%的工作。于是我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做其他喜欢的事情。
四、失败时的自我调试:给完美主义者的告诫。
失败是人生的一部分,我们应该接受这个现实。但是在遭遇困难或者失败时,人们难免会有失落的负面情绪出现。此时应该如何对自己进行调试呢?沙哈尔老师给我们讲授了一套“3p调试法”。
第一个P是允许自己有正常人的情感。承认这是一种正常的情绪。
第二个P就是积极地看待这件事情。尊重事实,积极看待。要看带失败的光明的一面。
第三个P就是学会以未来的视角看待现在的事情。在失意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一年以后为这件事伤心是否值得?得出正确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