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知乎上看到一个故事,我被触动了,与你分享:
我读大二那年,换了栋宿舍楼,也换了新的室友,在那时我得知对面铺的室友这半年将会休学。
在暑假结束后,我回到了校园,舍友的床位依旧是光秃秃的木板,安安静静的躺在那儿。
过了不到两天,室友的父亲突然造访,把她的被褥带了过来,整齐地铺在了原本光秃秃的床板上。
大家都很好奇,紧忙问叔叔,她这学期要来上课了吗?
没成想,叔叔一脸歉意的说:自家女儿暂时还在休学中,把被褥铺好,是不想让大家面对秃零零的光板床,这样显得宿舍不温馨。
听到这,一下子愣住了,至今没忘。
2
上小学那会,似乎哪个班都会冒出一两个大大咧咧的女孩子,她不与同班的小女生一起跳橡皮筋、踢毽子、丢手绢,却厮混在男生堆里头,同我们一道玩弹珠,打画片、追打嬉闹…顽皮得很。
虽一块儿玩,可她毕竟是个女孩儿,几乎没有过单独接触。恰逢半学期一次轮换座位,我俩偶然的成了前后桌。一堂生词默写课上,铅笔断了,左翻右找没见着小刀。
“方便借一下小刀么,削铅笔”第一次背过身来找她说话。
那时基本没有卷笔刀这玩意儿,削铅笔用的都是五毛钱一把的小刀,写作业、做笔记也都是铅笔。
她瞅了我一眼,见我一脸焦急,愣是慢吞吞的从文具盒里翻出小刀,她这不紧不慢的模样,气得我牙直痒痒,毕竟当时是在默生词,时间赶紧。恨不得一把夺过她手里的小刀。可我越是气呼,她眉头悦色更浓,手底下动作更慢了,我正想要夺她手里的小刀。
“慢”
我正要夺刀的手被她一声低呵,硬生生的滞在了半空 。
这一声喝,令这原本安静的生词默写课上,变得有些意味深长,同学纷纷侧过头把目光投向我这儿,我那小脸霎时变得通红。
却见她原本一只手攥着的小刀,换成了双手捏着,然后将刀柄的那一侧调了个头,这样刀尖的那一侧她自己拿着,而刀柄那侧递向了我。
我痒痒的瞪了她一眼,接过小刀。
记得那一年,她读二年级。
3
最近,长沙连续大半月雨未停,都说是“雨神”来了。在湖南,每年一到这季节,就像患了失心疯一般,阴雨连绵,应了那句老话“春无三日晴”。
今儿一大早开车去公司,远远的瞅见路边有个学生模样的小孩子,撑着伞,在暴雨中有些费劲的走着。
快开到他旁边时,紧忙把车速降了下来,以比他行走快一点点的速度,缓些驶过。由于经常走这段路的缘故,深知路不平,低洼处会有些积水。
朋友说过一件他的“英雄事迹”,零几年在上海时,遇到过一次暴雨,他正骑着一台摩托车往住处赶,一出租车刚好从他旁边疾驰而过,可想而知,朋友遭殃了,溅了一档子水。
不成想,出租车在不远处遇到了红灯,朋友经过红绿灯,气哼哼的一脚踹在了出租车右侧门上,然后"像个勇士一般"骑着车离开了现场。
4
什么是有教养?
一颗温柔的心,包裹着那与“自我”相比,他人那“不值一提”的感受,自内而外流淌出来的是体恤与尊重。
真正的教养,不需要多有文化,不需要上过大学读研读博。
教养,自始至终都不同于气质,要博览诗书才能气自华。
教养,自始至终也都不属于一件特别有仪式感的事,无须我们毕恭毕敬。教养,它只需要我们感受与接纳,感受来自于他人的教养,也正因为有了他们,我们才会一天一天成为更加善良的人。
教养,无须刻意,而被他人放在心上却是一件极为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