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新时代社会治理,让治理之光照进万家灯火

7月15日,全国政协在京召开“完善和创新社会治理”专题协商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出席并讲话。会议指出,要深刻把握社会治理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把握坚持和加强党对社会治理工作的领导,把握以人民为中心推进社会治理,把握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把握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提高协商议政、履职建言的质量和实效。党员干部要听从指示,积极反映社情民意,持续推动社会治理政策部署落实,持续做好汇聚社会治理合力工作,为完善和创新社会治理、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广泛凝心聚力。

心怀百姓常测温,以民为本不偏离。“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党员干部须把“群众哭还是笑”设为第一权重。决策前,要用好“民情恳谈夜”“社区议事厅”等载体,开展民意前置评估;决策中,建立群众与干部沟通交流平台,让百姓声音直通决策终端;决策后,对标“群众满意度”进行绩效回炉,不满意就回炉再造。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政策才不会偏离靶心。

脚步沾泥常问需,用情用脚到一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再高级的算法也测不出留守儿童的孤独、独居老人的叹息。党员干部要带着问题下去、带着办法回来,推广例如“民情日记”电子台账,做到“人过留痕、事过留号、问题清零”。同时,对重点人群实行“专项家访”,面对面听需求、讲政策、心连心解疙瘩。脚步沾泥,才能踩准民情的脉搏。

情理并济常解法,德法相融善调处。“法立于上,教弘于下,情润其中。”党员干部要成为“情理法”的翻译器。一方面,完善调解与仲裁相关机制,把“就地解决”升华为“程序正义”;另一方面,在调解室配备相应的法律顾问和心理咨询师,实行“一杯热茶+一条法规+一张协议”三同步,既防止以情压法,也避免机械执法。制度有硬度,更要有温度。

权归众议常成矩,共治共享筑平安。“众力并则万钧举,群智用则庶绩康。”党员干部在面对群众时要及时拆掉“围墙”,把话筒递给百姓。重大事项由群众共同提议、居民代表票决、结果公开晾晒;组建居民议事会,把业委会、社会组织、乡贤能人请进来,让“独角戏”变成“大合唱”。权力外放一厘米,群众获得感就能放大一公里。

从顶层设计到万家灯火,党员干部唯有常照初心、常踩泥土、常守正道、常赋权于民,方能将“中国之治”写进每一扇窗、每一盏灯,让社会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的新时代篇章行稳致远、久久为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