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把人格分成了四种,除了第四种社会利益型的人,前三种都有自卑感造成的缺陷,只是表现的方式不同而已。
成功人士有没有自卑感呢?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有,一些很有钱的企业家,他们在某些大学教授面前就有一些自卑感;反过来,一些大学教授,在企业家面前也有自卑感。实际上,只要一个人对他现在的地位感到不满意,就会有一些自卑感。
人有时又有优越感,即使混得不好,也觉得自己比他人强,最典型的就是阿Q。
自卑感和优越感在人身体中同时存在,这并不矛盾,人正是因为有自卑感,才特别渴望摆脱它;正是因为有优越感,才愿意追求更加优越。在阿德勒看来,超越自卑和追求优越就构成了个人发展的基本动力。
很多人做不到超越自卑,有些人是意识不到自己内心里的这两种感受;还有些人是意识到了,但是改进起来不得法,效果不好。阿德勒的思想就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卑,从而超越自卑。
如何认识自卑?
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这本书中,有一段话讲人的自卑和优越感
阿德勒写道:
“(一些自卑的人)没有勇气改变现状,用自欺的方式麻痹自己。由于自卑感总是造成紧张,所以争取优越感的补偿动作必然会同时出现,但是其目的却不在于解决问题。争取优越感的动作总是朝向生活中无用的一面,真正的问题却被遮掩起来或摒开不谈。自卑者限制自身的活动范围,苦心孤诣地要避免失败,而不是追求成功,在困难面前犹疑、彷徨甚至退却。
(自卑者想要)获取优越感而不是改进情境。他们隐藏起来不为人所见的,则是超越一切、好高骛远的目标,和不惜任何代价以凌驾别人的决心。……由于他的不安全感,他从未把他的兴趣扩展至他最熟悉的少数几个人之外。他怕跟别人相处时,他就不能再依照他习惯的方式来控制局势。(他)受到的教养告诉他:自己的愿望是天生就有被实现的权利的,而他们也从不知道:他们能够凭自己的努力,在家庭的范围之外,赢取温暖和爱情。”
我们与他人、与世界相处,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经受各种各样的苦难。显然,每一个人的应对方式都是不同的,这也是为什么起点差不多的两个人,一个可能成功了,另一个却会失败。
阿德勒认为,其中的差异就在于,“抗拒自卑、追求卓越”的方式不同,有的人做到了超越自卑,而有的人做不到。
那么在阿德勒看来,究竟应该如何超越自卑呢?
首先,我们当然需要先正确地理解人的自卑。阿德勒把人的自卑根据程度分为两种。
第一种自卑,就是每个人都有的自卑感,这不是疾病。比如面对一道很难的数学题,我们可能缺乏信心,不相信自己能解决它,这是一种自卑;再比如你见到心仪的对象,话都说不利落了,这也是一种自卑。还有一种情况,比如单位里的朋友讨论买什么汽车,大家都说本田好,可你就喜欢福特车,这时你就不敢说出自己真实想法了,这也是一种自卑。
阿德勒认为,所谓自卑,就是一种心理的平衡被某件事打破了。你遇到一个难题,你原来以为自己数学学得还不错,现在心里犯嘀咕了;遇到心仪的对象,生怕给对方留下坏印象,心里忐忑了。这些都是平衡被打破,就成为我们所说的自卑。
阿德勒认为,这样的自卑并不是坏事,它能够促使我们努力做更好的自己,最终超越现在的不完美。因此,这样的自卑可以成为我们进步的动力。
而第二种自卑,阿德勒称之为自卑情结,这就是一种心理缺陷了。这种缺陷只有极少数人是先天的,大部分人是因为不断遭受挫折而产生的。比如追女生老是失败,有人就会怀疑自己是否天生不招人喜欢;做数学题老是做错,就会怀疑自己是否有数学细胞。这样时间一长,前者见到女生就脸红,后者看到数学题就头大。这时的自卑已经不是推动他们进步的动力了,而是让他们陷入了自卑情结,见了就怕,就想要回避。
对于这种情况要怎么解决呢?阿德勒提出的解决办法是,通过建立健康的优越感来补偿自卑感,然后逐渐强化优越感,消除自卑感。
如何补偿自卑感?
具体来讲,有两种补偿自卑感的方法。
第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什么事情做不好就多做几遍把它做好为止。比如所有孩子小时候做数学题都会做错,但有的孩子会去多做几道题,做会了,以后就不怕了,这就超越了自卑;而有的孩子则会回避这个问题,以后在数学上就有了自卑情结。后面这种情况在美国就很普遍。
第二种补偿自卑感的方法,是发挥自己的特长,从另一个方向来补偿。比如数学实在学不好,就把自己擅长的历史、语文等等学好。
不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对自卑感进行补偿,才能摆脱自卑。
当然,比起上面走偏了的补偿和过度补偿,更糟糕的是对自己的自卑感放任自流,根本不去进行补偿。很多人觉得,都是因为自己命不好,不聪明,不漂亮,认了。这种想法危害更大,因为这样就永远没有超越自卑的机会。
人一辈子必须要解决四个问题: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事情,如何对待困难。对待这四个问题不同的态度和做法,就是我们与世界相处的态度。
阿德勒从人格的差别和普遍的自卑这两个问题入手,启发我们该如何对待世界,如何超越自卑和追求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