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父亲,情绪不稳定。我一直希望他能做一个好父亲,甚至好好做父亲。
然而,有些东西是刻进骨子里的,如同骨肉相连,无法改变,无法剥离……
以前,我执拗地想改变他。比如,我刚刚给孩子煮好了热气腾腾的鸡蛋,把它放在桌子上晾一会儿,想着一会儿让孩子自己来剥,想着孩子的小手,触摸着温热的鸡蛋,在桌子上轻轻磕一下,倾听到壳碎的声音,感受到轻微的脆裂,带着欣喜和好奇,用笨拙的动作,一点点把粉嫩的壳剥掉,露出雪白的蛋清,小手轻轻拿着,端详着自己的“杰作”,享受着自己的成果,微笑涌在小脸上,那是怎样的一种美好享受啊,自信在心中升腾……我非常想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感受去成长,我期待跟孩子一起去体验,可是,这种美好因着另一个人的有意无意的粗鲁被破坏殆尽……孩子的父亲,看到我把鸡蛋放在餐桌上,随手就拿起来,只听“啪”得一声,鸡蛋碎裂,接着就是“噼里啪啦”,碎壳掉落的节奏……然后你看到的就是他欣赏着自己剥出的“战利品”,大声喊叫着儿子来吃鸡蛋……他就这习惯,习惯于替孩子剥好煮熟的鸡蛋壳。我极其讨厌他的这种做法,每次他这样做的时候,我们之间必定会出现一次“语言的交锋”,然无济于事,他不以为然,还要给我冠以“职业病”“小题大做”等等,我发觉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习惯真得很难,实质是他从内心就不认可。这只是一例,生活中这样的冲突太多了。
我绞尽脑汁,想从根本上去改变他。我在网上搜索,无意中看到一本《好好做父亲》的书,心中大喜,想着买来让他读一读,或许会有点作用,不是有句话叫“死马当活马医”吗,权当如此。问了店家,疫情期间正常发货,马上下单。两天到了,欣喜若狂。微信孩子父亲,通知他去拿快递,言说是给他的礼物,心想给他一个惊喜。可是,你猜怎样?他收到书后,竟然异常生气,随手把书扔到沙发上,阴沉着脸说:“给我买这个干什么?”随即走人……
我忽然发觉,他或许误会了我的本意,或许他是内心的排斥,又或许是他的脸面上过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