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诵读200遍有一个念头,想每天学习 《大学》内容,苟日新 · 日日新· 又日新· 每日做新民
《大学》立命之本,值得我们一生品读,探索生活的意义所在,虽然人各有志,但我们的立命之本在于:“正心诚意、不自欺”。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学习内容:
5.1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译文】所谓治国必先齐家的意思,是说连自己的家人都不能教化好,而能教化他人,是从来没有的事。因此,真正有德行的君子,不出自己的家门,也能够把好的德风教化推广到全国。在家能够对父母尽孝道,在朝廷侍奉君主就能够尽忠;在家能够对兄弟尽悌道,在社会上对待尊长就能够礼敬;在家对孩子能尽慈道,到外面就知道如何使众。《康诰》中成王告诫康叔说:“要像母亲养护婴孩一样保护百姓。”心里确有这念头诚诚实实的去追求,虽未能事事合理,但距理想也就不远了。从来没有先学会了抚养孩子,再出嫁的啊。在上位的君主一家能够兴行仁道,一个国家就能够兴起仁义之风;在上位的君主一家能够处处礼让,一个国家就会兴起人人礼让之风;在上位的君主贪婪暴戾,一国的人都会犯上作乱。治国的关键就在此处,这就是一句话能把事情败坏,一个人能使国家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