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到头难得的小长假,究竟应该去哪过,公婆家?娘家?自己家?出游异乡?
不知道是不是很多朋友都有这样的困惑,尤其是男女双方不在同一个地方的。年关在即,你准备好了吗?
今年的决定,于我,是一次全新的突破,所以想要记录下来。
早早地有了一个念头,今年不想去公婆家了。只记得近两年经过娘家都跟住宾馆一样,年前匆匆留宿一夜,第二天接着上路赶回婆家,最早也是初二回娘家,三十都在婆家过。
生活就是这么有意思,当你想要有些不同的时候,总是会有一些发生来考验你,真的有这份勇气和决心吗???
接二连三有些新的来自婆家的消息,基于社会伦理道德标准的考虑,我的计划似乎要终止了。
这个时候,我问自己:我想要的是什么?我担心的又是什么?
和自己核实,我意识到自己想要的还是去娘家,同时我担心不去婆家会被亲朋指点“我不是一个好媳妇”。关于这一点,我在心里问自己:是不是满足所有人的期待/标准/要求,我就真的是一个好媳妇了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所有人对“好媳妇”的定义标准是不同的。那么在我自己的心里,是怎么看自己的呢?我承认在“媳妇”这个角色上,自己有很多做地不够,但我尽力了。
我也发现另外一个很重要的点,当我不停去满足他人的标准(也是大众认知的社会标准)而看不到自己的需求时,莫名升起更多的怨。显然,这对关系是不利的。
大宝说想和妈妈一起,但又想回爷爷奶奶家过年。一开始的沟通结果是为了和妈妈一起,还是放弃回爷爷奶奶家。当她再次提及的时候,我的自动模式开启了:孩子的喜怒哀乐比我的更重要。于是我妥协了,答应和她一起回爷爷奶奶家。
越是临近回家,心里变得越不舒服。我又一次来看,这个不舒服到底是什么?原来我不想给孩子做这样的示范:委屈自己然后心生怨气。
回想我当时答应孩子,其实一方面还是受制于社会标准,另一方面觉得孩子比我重要,孩子开心就好,忽略了一个极其重要的点,那就是我不开心,最终的情绪垃圾也会影响孩子。
这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没有自己,只有孩子,无辜的孩子有极大的可能还会变成父母的“出气筒”。
有了上面的发现,我再一次和大宝沟通,向她表达了我的为难、纠结,还有“就算妈妈不能满足你的期待,陪你回爷爷奶奶家,但是妈妈一样是很爱你的,这个是永远不变的,同时妈妈也尊重你的选择。”
谈到这里,想说说其中的另一个关键人物:孩子爸。
在我心里,总归是希望不管在哪,小家四口一起团圆。有邀请他一起在娘家过年,但是人家的回答是“过年我不回自己家,我干嘛”是的,没有瑕疵的理由,可怕的理所应当……我表示深深地失望,同时会理智地想,各自安好,或许也是另一种极好的状态。
我不能决定这个家走向哪里,但我可以决定我去到哪里。我不能要求别人理解我,但我知道我可以学习理解自己并满足自己,不负这一世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