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听《全本王阳明传习录译文诵读》,中华书局版的。不知道出于什么心理,中华书局要在每集五六分钟的内容中在片头片尾强行加进自己长达十几秒的广告,如地方电视台一样,充分让人们对他家无比鄙视之余,对于自己被强按着头听了一堆广告之余,终于听到的正文更有珍惜之意。
必须得说,虽然自家十几年前就买了王阳明的《传习录》,但一直没看懂,看不懂也没关系,这很正常,很多书,没有一定的经历和积累,是根本不会看懂的,这一点不光是个人在对《老子》的理解不断更新中得出的结论,更是一个基本常识。比如说你不能指望一个一天班没上过的全职主妇能充分理解一部职场小说中描述的各种勾心斗角,你也不能要求自家这种人生小白看的懂《传习录》这样的大书。
根据目前阶段的个人理解,发现王阳明也算是实地践行了一下那句鸡汤说的:你走过的弯路,每一步都算数啊!如果是一个对佛教,尤其是禅宗,略有所懂的人来听传习录,将发现里面有很多极其COS禅宗机锋、偈子、公案的东东,为什么王阳明能看的破,因为他走过弯路啊。
先生尝言:“佛氏不着相,其实着了相。吾儒着相,其实不着相。”
请问。
曰:“佛怕父子累,却逃了父子;怕君臣累,却逃了君臣;怕夫妇累,却逃了夫妇。都是为了个君臣、父子、夫妇着了相,便须逃避。如吾儒有个父子,还他以仁;有个君臣,还他以义;有个夫妇,还他以别。何曾着父子、君臣、夫妇的相?”
为什么王阳明拎的清,看的透,想的通,因为他年轻的时候没少沉迷于佛道两教,下了不少功夫,花过不少心思的,虽然后来还是回到儒家的正道上,在他自己看来是走了不少弯路的,但也正是因为他走过这些弯路,摸清了里面的门道,所以才会批驳到点子上,才能跳出佛道外,及时走出来啊。不光如此,他还能做到活学活用,我们看王阳明讲学中没少用佛教说谈禅讲法的方式,或者说这也是大势所趋,比如我们看明清许多儒家学案同禅宗公案,两者之间既相映成趣又有些难分彼此。有时单拎出一个例子来,你都分不清谁是学案谁是公案的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