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今日头条》】上世纪八十年代,广西都安县三只羊乡——这个被联合国官员称之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山旮旯里,却因为一个姓柴的外地人在街上开办的一家米粉店,“香”遍全乡,辐射周边县镇,让三只羊“老柴粉”名称鹊起。
小时候,生活在三只羊乡一个弄里。从弄里到三只羊街上,仅有5、6公里,需要翻山越岭,行走在大山之间的弯弯山路,得半个多小时方能到达。每逢三天一圩,闹着“上街”,是当时在母亲眼里,最不听话的表现。母亲半推半就、边走边骂带着“上街”了。我心里美滋滋的,知道上街又可以吃粉了。那便是“老柴粉”。
(图:广西都安县三只羊乡)
那时候,进入三只羊乡的公路,道路崎岖、陡峭,路面坑洼,车辆行驶左摇右摆,险象环生。可是邻乡和外地货车路过三只羊的却很多。小时候,我们只会说瑶话,但唯一能听得懂那些司机大人们讲的一句话,就是“过来吃碗粉先!”他们所说的“粉”,就是“老柴粉”。
那时的老柴约三十岁左右,留着一点八字胡,瘦高的个子。米粉店是他一人支撑起来。米粉自己蒸制,切出一片一片的粗条粉状,我们那边叫“切粉”,是大家的最爱。他精心熬制的猪骨粉汤,特制的调料香料秘方,加上山里出产特香型的细条葱花,几味”浓香”组合在一起,是“老柴粉”香味的核心秘密。
他家的米粉店,走在50米开外,就已闻到香味,直让人流口水,立即想过去吃上一碗。嘴里残留香浓的“老柴”米粉汤味,舍不得漱口,只想把粉味带回家。进入村里,又“熏得”一群小玩伴们,闹着自己的父母要上街吃粉。
小时候,觉得米粉的味道,就是“老柴粉”的味道。真好吃!
进入中学之后,离开了家乡,到外地读书。再到后来,我们举家搬迁到外地定居。
每每要回家乡时,即便是饿着肚子,也要等到去三只羊街上吃一碗“老柴粉”。
90年代初,老柴不开米粉店了,转行做大巴营运,购置了一辆15万的大巴。大家知道他发财了。后来再也没有看到过他。三只羊人,就只可惜没能吃上他做的米粉。大家天天念叨。
几十年来,因为读书、工作的关系,在南宁、广州、深圳、赣州、上海、武汉、南昌.......等地工作、出差时,每每到这些地方,总想找一找”老柴粉“的味道,但凡有点接近,就会去吃上一碗。但已很难找到”老柴粉“的味道。我失望的觉得,”老柴粉“大概已经失传人间。
只听说,老柴离开后,他把他的米粉手艺,传给了乡里一位姑娘。但这位姑娘也远嫁他乡。
天涯海角,还去哪里遇到“老柴粉”呢?
40年后,我们在广西河池市金城江区六圩镇初级中学附近,偶遇一家米粉店。
我们闻香循路,专门去吃上一碗。
很熟悉的“老柴粉"味道。虽然与真正的”老柴粉“还有些差距,但已非常接近了。高兴至极。
那位米粉店的大妈不认识我们,我们也不认识她。
我就斗胆的问了一下:”大姐,你是不是三只羊人呀?“这位大妈惊愕,”你们什么知道我是三只羊的呀“。说到了”老柴粉“,大家的话题就扯到几十年前三只羊往事,相聊甚欢。大妈就是当年老柴传授米粉工艺的"姑娘"。
按年龄推算,老柴的年龄应该已在65-70岁之间,他是否还健在,也不得而知。但他创下的三只羊”老柴粉“却永久的铭刻在两代三只羊人的心中~!也铭记在吃过他米粉的外乡人的心中,让”三只羊“这个贫困之乡,多了一份美好的标签——三只羊的米粉”最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