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认为别人应该改变”的逻辑时,怎么办?
非自愿来谈当事人之所以非自愿,常常是因为他认为问题不是他的责任,反而坚持别人才是问题的成因。对于有这样观点的当事人,周围的人常会认为他们有推卸责任的不成熟,但是,咨询室究竟要如何引导当事人负起改变之责任呢?
咨询师可以先表示愿意理解当事人的逻辑思考,希望当事人多说,然后在了解他的想法和定义之后,试着引导当事人思考:如果对方改了,当事人的反应会与之前有什么不同?当时因着对方的改变而改变时,对方又会有何不同?如此,将会帮助当事人看到两人相处其实是一个相互循环的过程,而可能提高当事人愿意先改变的动机,并且再回到自身的责任。例如:
你说是同事有问题你们才会有冲突。如果同事改变了,你希望他变成什么样子,那么你们就不会冲突了?
如果同事变成比较不找麻烦了,你又会如何反应?会如何与他相处?
当你变得比较愿意配合他的意见时,同事又会接着有什么反应?会跟以前有什么不同?
原来你们是很看重对方,也会受到对方影响的,尤其你也可以影响他的行为喔!如果发生什么,你就可能会愿意先改变?
你猜如果是你先改变的话,有会有什么效果?
其次,咨询师还可以引导当事人思考:别人改变的可能性有多高?他是如何判断别人可能改变与否的?例如:
你认为是爸妈的要求不合理。你猜猜看,爸妈放弃让你继续升学的可能性有多高?
你看到了什么而让你认为爸妈会有可能改变的?
在了解当事人的逻辑及期待的同时,亦需要帮助他们能正确地评估现实。如果当事人认为别人是有可能改变的,咨询师则可试着引导当事人思考他自身需要做什么才能影响对方的改变。例如:
你觉得这个同事不应该来找你麻烦。如果你怎么处理这件事,那他就比较不会有机会来找你麻烦?
如果当事人继续期待对方改变,其实是把改变的决定权放在对方手中,而对方也往往不是当事人所能控制的。如此一来,当事人的想法并不会成真,当事人容易继续失望,而情况也易继续维持一样。
当别人难以改变时,咨询师可问:
如果你的室友是不会改变的,而且在大学暂时你也不能换寝室时,那么你打算如何继续面对室友这样的行为呢?你要如何帮助自己度过这辛苦的几个月呢?
其实,当别人改变的可能性是不高的,当事人就需要能“与问题共处”,咨询师因而可带领当事人思考:如果别人或情况不可能改变时,又要如何面对?如何承受?如何决定下一步?亦即,当别人或现实不能改变时,当事人更需要看到自己在限制下所能做的选择与决定,也需要学习在现实中跨出可执行的一小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