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12

纵观《黄帝内经》全书,关于精神养生、食物养生的内容,占据了大部分的版面。食物养生,无非就是注意一日三餐的健康;而精神养生,则是对情绪的调节。

喜、怒、忧、思、悲、惊、恐这七种情绪,每个人都会有,我国传统医学称其为“情志”。而情志的产生,是以人体内脏以及内脏所化生的精微物质为基础的。如果一个人情志过度,就会导致阴阳失调,而阴阳失调则气血不畅,气血不畅就会随之引发脏腑的疾病了。

情志,不仅影响人的行为与处事,同时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黄帝内经.灵枢》强调:“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情志和,人自然就会健康,情志不和,则五脏受损。这是因为过度地喜、怒、忧、思、恐必定会造成内脏的不和,从而改变气血运行的正常,如此又怎么会无病呢?

相信不少朋友都看过《三国演义》,其中东吴的都督周瑜,可谓人间豪杰,然而他却有着情志不和的大问题,诸葛亮正是利用了他这一弱点,才通过“三气”而置他于死地。我们常说“气”是百病之源,其原因《黄帝内经》早有解释:“怒则气上。”怒之所以会伤肝,就是因为肝性刚直,阳常有余但阴却不足。作为藏血之器,当怒气上升也就相当于血随气上了。

因此,要保持身体健康,就得调和情志。正如《黄帝内经》所倡导的:顺应四时保养神气,调节情志,勿使过度。我们想要有效地把握自己的情志,起到养生自修的目的,那就得学会“勿使过度”这四个字。我们不妨从情志失调的角度,来看一下情志“过度”是如何伤害五脏的。

壹喜伤心

喜伤心,是中医情志学说的重要观点。《范进中举》是我们上学时候学过的一篇文章,范进一把年纪才考中举人,当他猛然听到中举的消息之后,竟然喜生狂疾,“痰蒙心窍”,这正是喜伤心的一大表现。非得他岳父一个油晃晃的大耳刮子,“恐胜喜”,把他打回清醒。

人的情志皆以心为首,当人轻松欢快时,气血就会通畅,肌肉就会放松。但是,假若人欢喜得过了度,则易出现心气不足的状况,这是阳气受损、心气受动的结果。如此,人的精神也就受到了削弱,从而引发心悸、紧张、健忘等问题,甚至是心绞痛或者范进那样的狂疾。适度的欢喜是会让可振奋精神,但过度则“乐极生悲”。

贰忧伤肺

中医认为“过悲则伤肺,肺伤则气消”。一些小说角色的气短、咯血、干咳等症状,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少见,而在中医看来,这是忧伤过度所致。

叁怒伤肝

怒是人对外界某些刺激的心理反应,如果脾气一点就着,根本不值得发怒的事情也发怒,往往是肝火旺的表现。中医常说“肝气横逆,克犯脾土”,人发怒之后,容易肝气横逆,进而胸闷、肋痛,甚至出现吐血。

肆思伤脾

《黄帝内经》有云:“思则气结。”即过度的思虑,会引发神经系统的失调,从而消化系统分泌不足,甚至出现神经衰弱之症。而且脾受伤,人就会吃不好睡不好,那身体的毛病也会不请自来了。

伍恐伤肾

肾是藏精之所,为生命先天之本。过度恐惧,会导致神经系统的自然分泌与运转失衡,使肾没有办法为生命提供所需的物质,自然也就有损于生命的正常了。中医主张“治恐当补肾,治惊应安神”就是这个道理。

人生变故十之八九,我们一生要经历的事情有很多,但只要我们淡然处世,看开得失,少做那些费尽心机、伤透脑筋的事,把情绪调节在合理的度上,就可以保持身心健康。《黄帝内经》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人生养生,调节情志不外如此。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如果需要原文档(因文体限制,部分表格无法呈现)请联系QQ1769090563 本文由中医仲景协会整理收集 《内经选...
    陶墨阅读 35,134评论 0 33
  • 蜂王浆最好空腹喝!蜂王浆含有多种活性蛋白质和活性多肽。空腹服用,可减少胃酸损伤,促进蜂王浆被消化道直接吸收。 掌握...
    中医客服程宇阅读 789评论 0 0
  • 温度决定生老病死(全文阅读) 我所理解的温度(1) 谈到温度,大家并不陌生。虽然温度无处不在,而且时时刻刻影响着我...
    崔金娥阅读 10,402评论 4 7
  • 音疗法,就是根据中医传统的阴阳五行理论和五音对应,用角、徵、宫、商、羽五种不同的音调的音乐来治疗疾病。 中文名 五...
    吕沐霏阅读 7,673评论 0 1
  • 情绪管理法:五行相生,五情相克 动物丛林 阅2143转342017-01-06分享收藏 《黄帝内经》说:“夫百病之...
    fe783475a51c阅读 5,455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