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
1. 在编码阶段发生的遗忘,是因为系统 1 漏掉了深度编码。
2. 在存储阶段发生的遗忘,是因为过去的记忆会被新的记忆干扰。
3. 在提取阶段发生的遗忘,是因为提取抑制功能,阻断了提取。
4. 最好的遗忘不是停在一个地方,想方设法地忘掉一件事,而是大大方方向前走。
上节课介绍了记忆的规律,这节课我们讲跟记忆相反的心理机制,叫做遗忘。说起遗忘,很多人天然觉得它是一件坏事儿,记住的东西越多越好,忘了什么东西就是个问题。
其实这是一个偏见,事实是:遗忘跟记忆一样,是在进化过程中适应环境的产物。而你想要正常生活,就需要有遗忘的功能。想想看,假如你能记得生活中每一件小事:包括上个月叫的外卖,领导的发言,还有你跟前任,前任任伴侣去过的每个地方,说过的每一句话,这会不会也是一种折磨?每当你想做一件事,就会冒出来一大堆跟当下无关,却牢牢印刻在你头脑里的回忆。你的注意力就没法聚焦在眼前的事情上了。
最理想的情况是,你需要记住的事情,能记得很牢。而那些对你来说没有用,甚至会打扰你的信息,你也能轻松地把它们遗忘掉。那么,遗忘的心理机制是怎样的呢?
上节课我们讲到,记忆有三个步骤:首先是编码,把工作记忆当中的信息转变为长程记忆,然后存储,最后还能把它提取出来。相应地,这三个阶段都有可能发生遗忘。
这节课,我们先来了解不同阶段的遗忘是怎么发生的。再来聊一聊,如何避免重要信息的遗忘,以及如何忘掉那些你想忘掉的事情?
编码阶段的遗忘
首先,信息在编码阶段,是怎么被遗忘的呢?很简单,就是漏掉了编码。用大白话说,就是不走心,这事儿咱根本就没往心里放。你肯定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手里拿着手机,但你来回跑了几个地方,突然发现它不在手里了。手机到底被你丢在哪,你也忘了。严格来说这也不叫忘,而是根本就没“记”。但凡你那时候想一想,“现在我把这东西收进包里了啊,等下万一找不到,别忘了看看包里有没有”,你就不会忘掉这件事。
你可能觉得这种机制有点“蠢”,但它能被保留下来,说明它一定是利大于弊的。最大的好处,就是节省了你的认知空间。举个例子,你因为工作要去出差。走在路上的时候,你要记住列车的车次、车厢、座位,你带了几件行李,还要记得酒店叫什么名字,怎么坐车过去。但所有这些信息,你都不会做深度编码。因为你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在出差要完成的任务上。差旅途中使用的这些信息,用过就可以忘掉了。你可能会担心:万一遗忘了重要的信息,带来麻烦怎么办?别担心,大多数时候这都不是一个问题。因为我们生活在稳态框架里,才把日常行为交给了系统 1。而稳态框架里的行为,已经形成了惯性,你记不记住都没什么太大的影响。
比如我问你:今天锁门了吗?你多半没有去记。但我相信你仍然习惯性地锁了门。或者说,你找不到钥匙了,也不用着急。因为你熟悉自己的惯性,忘掉它的地方总共就几个可能:要么在家,要么在办公室,要么在车里。你只要挨着找一遍,就能找到。所以,在熟悉的生活里,记忆没那么重要。
那什么时候会有麻烦呢?就是在陌生的环境里。比如前面讲的出差,或者去度假。面对大量的新刺激,你会集中对付重要的事情,在行为细节上会继续使用系统 1。这时候,有一些琐事没有经过编码,可能就会带来麻烦,比如你会忘记把车票放哪里了。那该怎么办呢?你要提醒自己,刻意切换到系统 2。
存储阶段的遗忘
接下来,就是信息的存储阶段,这也是遗忘最高发的阶段。比如,你下了很大功夫,让自己记住一个信息。一段时间之后,它却从你的大脑里凭空消失了!就像你当年考英语四级背的单词。在这方面,最著名的研究者叫艾宾浩斯。你可能对这个名字有印象,他就是那个发明遗忘曲线的人,也是结构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他发现,一组信息如果只经过一次编码,不再重复学习,就会逐渐被我们淡忘。而且,遗忘的速度是不平均的。你记完一组单词的最初一个小时,你会忘掉 50%左右。假如一整天都不去复习,遗忘率可以高达 70%。但越往后,遗忘速度就越慢。根据这个观察,艾宾浩斯制订了一种学习策略,也叫艾宾浩斯记忆法。这种策略的关键在于重复学习。我们需要根据遗忘的时间规律,在不同时间设置不同的学习节奏。什么意思呢?如果你刚学完一个知识,最好在 24 小时之内重复两到三次。后面几天降低一点频率,每天重复一次。一周之后,差不多就可以每隔几天再重复一次。这样学,一个月之后的遗忘率可以控制到 2%。接下来,你每隔一两个月巩固一次就行了。这是用最少的重复次数,换来长期的保持效果。
艾宾浩斯的记忆策略被大量用在外语学习当中。在这件事上,我们会把“遗忘”当成一个要解决的问题。但在日常生活中,这种遗忘也有积极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筛选出使用频率更高的信息。为什么这么说呢?你看,艾宾浩斯使用的实验材料,都是自己生造出来的音节。这些音节在生活中是完全用不到的。如果你不复习,可不就一天一天忘了吗?但如果你学到的内容,需要在生活中频繁使用,每用一次,就加强一次记忆,那么你根本不需要按照艾宾浩斯的策略复习,也能达到效果。一条旧的记忆,重复次数越多,就越能在这个竞争中脱颖而出。而那些长久不用的信息,与其说在长程记忆里被遗忘了,不如说是被“替代”了。你的长程记忆像一个筛选器,最终被保存下来的,就是那些频繁用到的记忆。而那些被忘掉的事物,是因为用到的机会太少,也说明它对我们的生活没那么重要。所以,你不必为遗忘这些信息而自责。
记忆提取阶段的遗忘
第三个阶段,是记忆的提取。在提取阶段,遗忘表现为记忆的“阻断”。我举几个例子。生活当中你一定经历过“提笔忘字”的情况。或者看电影的时候,你明明认得那个演员,却怎么都想不起他的名字。这叫做“舌尖效应”。这是让人感觉最可惜的一种遗忘。你想,这些信息被认真编码、储存,可是偏偏在使用的那一刻提取不出来,功亏一篑。那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呢?有,就是换一种提取方式,或者叫换一种提取线索。比如,我不是请你凭空回忆,而是通过“再认”的方式,让你从 ABCD 几个选项当中,辨认哪一个跟你的记忆相符,那你的记忆就会畅通无阻。
研究发现,如果提取记忆的场景跟编码时的场景一致,提取就会更容易。比如说,你一边开车,一边听我讲这节课,假如你进了考场,要在纸上写出遗忘的几种类型,你不一定能想起来。但下次你在开车时,跟别人聊到这个话题,你就更有可能侃侃而谈。
你还记得吗?上节课我有一个建议,让你在编码一段记忆的同时,设想五个不同的使用场景,编码的场景越丰富,你能创造的相似场景就更多,提取就更顺利。
我知道,你可能会想,这也太费劲了!为什么“提取”这个步骤,非得增加一个门槛呢?其实,这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心理功能,叫提取抑制。意思就是,不该想的东西别去想。那为什么说它有用呢?如果没有提取抑制,我们在一个特定场景中,就会自动激活很多记忆,而且其中绝大部分跟当前要做的事情不相干。比如说,你在工作当中跟客户讲方案。但是你突然看到客户的衣服,回想起你前任也有一件同样的衣服。这下就一发不可收拾,你顿时想起了好多往事,过去的回忆开始暴击你,你却忘了目前最应该聚焦的,是把方案给讲完。更不用说,还有一些记忆会带来强烈的痛苦,更需要被封存起来。比如,有人遭遇了重大的灾难,甚至会经历短暂的失忆,这也是为了保护自己。
所以,遗忘也可能是大脑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偶尔把需要的信息一起抑制住,那是一种“误伤”。
如何忘掉想忘掉的事
说到这,你有没有注意到,遗忘是一个自发的过程?你想记住一个信息,需要主动编码、存储和提取。但你要忘掉它,什么都不用做,自然就发生了。反而刻意想遗忘一件事,你却做不到。
在心理咨询中,常常有来访者经历了一段痛苦的恋爱之后,来问我:“怎样才能把那个人彻底忘掉?”我告诉他,首先你不可能真的忘掉一个人。其次,你越这样想,就越是在强化这段记忆。那么,如果你确实有一些不愉快的记忆,想要忘掉,应该怎么办?我们在讲创伤记忆的时候,会更加详细地讨论这个话题。现在,我先给你一个简单的建议,那就是尽快让生活“常态化”。该干什么干什么,你不需要刻意遗忘,只要常态化地生活,自然就会有很多新的信息涌入,覆盖掉过去的记忆。
比如说,你跟前任一起看了很多电影,如果分手之后,你再也不去这家电影院了,那它就会成为一个特殊的提取线索。你每次路过这家电影院,就会想起前任。但如果你常常来这里,你反而不会把它跟过去那段回忆联系起来。
所以,最好的遗忘不是停在一个地方,想方设法地忘掉一件事,而是大大方方向前走。生活永远在更新,过去的记忆也许还在,但永远是当下的生活更值得珍惜。
好,总结一下遗忘的三种机制:
在编码阶段发生的遗忘,是因为系统 1 漏掉了深度编码;在存储阶段发生的遗忘,是因为过去的记忆会被新的记忆干扰;在提取阶段发生的遗忘,是因为提取抑制功能,阻断了提取。
这节课我们来个真心话局,你有哪些想忘,却忘不掉的事呢?听完这节课,你会尝试哪种方法去覆盖这部分记忆呢?欢迎你在评论区留言,当然,也可以加密,把这当成你的树洞。
除了记得的东西会被忘掉,不存在的事物也会被我们记住。这叫做记忆重构。下节课我们就来聊聊这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