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写的一篇文章 我正准备成为一名律师,今天有幸被推荐到首页,获得了意想不到的阅读量,很多朋友表示喜欢并给我留言评论。说实在的,这是我第一次被如此多的人关注,微博上的僵尸粉都没几个,没想到在简书上得到大家肯定。我怀着激动而惶恐的心情,认真回复每条留言,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由此我也开始反思自己以往看别人文章的心态,往往看过就算了,很少点个赞或者评论。自己开始发表文章的时候才明白,作者多么希望能与读者交流,多么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肯定,哪怕是只言片语甚至一个表情,都能让文章作者感到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回应,内心会收获一丝满足感。
期待效应
1968年的一天,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助手们来到一所小学,说要进行7项实验。他们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3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许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罗森塔尔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是随便挑选出来的。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们对那18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
这就是教育学和心理学上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也称期待效应。被人肯定、信任和期待具有神奇的魔力,它能改变人的行为,让人感觉获得了支持,从而拥有积极向上的动力,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支持的连续性。当我获得了读者的赞许,我会觉得自己的付出有价值,会更加希望写出精彩的文章,来获得更多的肯定。
每个人都有被肯定的需求
美国哲学家威廉指出”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或赞赏,是人类埋藏最深的本性。”高考的时候总分150分的数学我只考了80分,为此我一直归罪为一名数学老师。高二的时候我成为他的学生,在之前我并没有觉得自己的数学有多差。但这名老师课堂提问对课堂提问答不上来的学生,特别喜欢冷嘲热讽。有一次我被提问,由于答不上来,他开始调侃我的名字,引得整个教室哄堂大笑,我清楚的记得当时脸烫得像是开水浇过,那一整天都浑浑噩噩。从此我开始害怕上他的课,我甚至听不清他讲的话,就这样开始了恶性循环,直到高考结束。我并没有在乎我的数学成绩,反而为以后不用再上那个老师的数学课而感到解脱,但我从此反感数学,甚至因梦到数学课而被吓醒。更加可悲的是,大学专业竟然是个数学相关专业,本能的就想逃避。平时作业靠抄,期末考试靠天,慢慢地我迷失了自我,也失去了自信。
在肯定中建立自信
想要改变一个人,先找到他身上的亮点,把这个亮点当支点,给他创造一个机会,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那道心门之后,往往门后面会有意想不到的精彩,这个支点,能撬动人心。如果你觉得自己没有自信,不如先开始尝试,在尝试中得到肯定,在肯定中建立信心,这是你重拾自信的过程,也是重塑自我的过程。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所提到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这些都离不开别人的肯定。很多时候,他人的存在与关注是一种无形的监督,更是促使我们认真做事的动力。就像我现在这样,只是因为一篇文章被大家喜欢,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肯定,收集材料,构思主题,直至写作完成,已经凌晨,自己却心甘情愿。这就是“肯定”的魔力。
新开通了个人微信公众号:坚持写作1000天。没有干货,没有鸡汤,只记录成长的khy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