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情调》读后感

  刚读《教育的情调》这本书时,觉得它像是一个教育者积累的零散的随笔,看到后面,我才领悟到,原来,它研究的就是一些教育现象啊!很多教育学著作都试着归纳一些具有普适性的规律,能够解决类似的教育问题,而《教育的情调》认为,每一个教育情境都是独一-无二的,教育情境稍纵即逝,在一种情境下适用的方法,在另一种情境下则不一定了,所以,教育者要培养教育的敏感和机智。 这需要我们用心去聆听,用教育的眼去"看”,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会孩子的处境,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成人与孩子的世界不一样,而如果想起到好的教育效果,我们就需要有意识地,主动地,积极地体会孩子所处的教育情境,多想想:他真正需要什么?他想表达什么意思?他有什么困难?

    研究孩子不像研究植物,有合适的温度湿度空气,种子都会发芽,在高温下,植物都会死亡,当我们试着去寻找教育的普遍规律时,很容易忽视孩子的特殊性,所以,我们既要学习教育学理论,更要有热情,要看到个体。

    每一个孩子都应该被老师看到,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该努力去关注孩子,让孩子感觉到老师的关怀。教育者通过观察才能更好地去了解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要多表扬鼓励学生。但表扬有事也会带给学生一种尴尬的体验,比如在严厉批评多数学生的同时表扬另外某一个。在教育中药对什么是适合的与什么是不适合的给予积极的区分。

    一个常常思考的人比一个相对较少思考的人更能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展示他的机智。教育学上的敏感性和多谋善断也可以说是一种反思的能力,以及对过去经历认真思考的能力。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有赖于感知和倾听年轻人的能力。

    老师与学生在一起,主要不是为了让学生喜欢自己或者做学生的好伙伴。作为一位真正的教育者,他们应该用实际行动来回答“什么是教育”或者“什么可以通过教育来激发和引导”。在不断的教育实践和反思中获得教育学的精要,将来在关键时刻便有可能做出机智的行动。

    教师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是可以锻炼出来,可能有部分教师可以拥有良好的临场反应能力,但是反应迟钝、应对不佳的人也大有人在。学会从教育学的角度去思考,多观察教育对象,常常对教育行为进行反思,临场反应能力一定可以得到提升。

《教育的情调》书中的观点之所以带给我们触动甚至是震撼,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用居高临下的态度,主观的想当然的思想,机械的僵化的管教方式来“教育”。只有当我们真正读懂了《教育的情调》不断重复的对孩子作为“人”的属性的尊重和重视,才能实践真正的人的教育。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 刘惠敏 如简介中所说:这不是一本教育技巧指南,而是一段寻找教育情调的旅程。作者通过一个个教育...
    刘惠敏阅读 2,246评论 0 0
  • 从字面意思上看,“教与学”是教师与学生角色任务的基本定位。“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如何传道授业解惑?如何将莘莘学...
    65d51811b6d9阅读 1,958评论 0 0
  • 这几天我阅读一本教育类的书籍《教育情调》,极大的激发了我的教育热情,减轻了些许我对复课后的压力,因为书中最后一章中...
    尹妈妈和汪宝宝阅读 490评论 0 1
  • 于除夕夜读完了《教育的情调》这本书,感觉意犹未尽。古往今来,教育的问题并没有太大的不同,无非是随着社会的变迁而有了...
    栗子的栗_1a02阅读 1,066评论 0 1
  • 《教育的情调》看到这个书名就感觉特别暖心,有趣。这本书是著名教育家、教育现象学开创者马克思.范梅南的经典之作...
    a91fd2ac90ac阅读 650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