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除夕夜读完了《教育的情调》这本书,感觉意犹未尽。古往今来,教育的问题并没有太大的不同,无非是随着社会的变迁而有了不同的表现形式,中国的教育和国外的教育也是如此。
同一个问题,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表达风格,不同的理论基础,因此就会涌现出不同的著作,但具体的指向都应该是一样的。《教育的情调》一书的很多观点,尤其“教育的机智和敏感性”等在我国国内的教育经典著作中也能找到痕迹。
尊重儿童的体验、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感受,以及他们所体验到的世界、教育和成人,对帮助我们提前自己教育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如果能敏感的体验到孩子的“体验”,感受到孩子的感受,这样老师的教育多半会是成功的。但事实是,很少有老师具有那样的超能力,而且教育的机智也不是像科学文化知识那样容易学会,这就是为什么说教育说是一门与人相处的学问。它的深奥之处就在于此。
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无所作为,当我们不断了解教育现象学这门学科,以及对孩子的生活体验,课堂体验的重要性时,我们至少可以培养自己的敏感性和教育机智,至少会有“有事发生”时,提醒自己要注意到一些东西。
教育现象学是一门以人为本的学问。首先,以学生为本。关注儿童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从孩子身心发展的需要出发,细腻而柔软,真实而生动。其次,以教师为本。教育现象学时刻提醒教育工作者,教育是一项即复杂又细腻的学问,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对生活保持好奇,即使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也应保持足够的好奇。对他人的生活和体验也是如此。最后,作为教育现象学研究者,要有现象学的生活态度,关注自己的体验与反思,接受自身反思在研究中的价值和作用,积极地以自身的生活体验为基础进行探索和研究。
最后,教育现象学越来越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但要彻底了解教育现象学还需要不断学习教育现象学相关著作、交流和研讨等。
用“心”“看”教育,我们必须尊重儿童的个体独特性,优先考虑儿童的幸福。看待儿童就是看待可能性,由此,教育学是一门迷恋儿童成长、探讨如何与儿童相处的学问。教育学的根本条件在于爱和关心、希望和信任以及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