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
过去的人,他们的知识有极限。哪里有极限呢?有的人认为从来没有出现的事物,已经到尽头了完尽了,不可以再增加了。其次认为当前有的事物从来没有藏起来的。再其次认为藏起来的事物,从来没有对错的。
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乎哉?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
对错的显现是因为“道”的缺失。“道”的缺失,爱好就会建立起来。世间果真有完成和缺失的吗?果真没有完成和缺失吗?正因为有完成和缺失,所以昭氏弹琴;因为没有完成和缺失,所以昭氏不弹琴了。
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惠子之据梧也,三子之知幾乎!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唯其好之也,以异于彼,其好之也。欲以明之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而其子又以文之纶终,终身无成。若是而可谓成乎,虽我亦成也。若是而不可谓成乎?物与我无成也。是故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图也,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
昭文的弹琴,师旷的节拍,惠子的领悟。这三人的知识很少啊!却已是他们各自的至境。之所以晚年还能坚持,是因为他们爱好的原因。他们跟别人不同,也是因为这爱好。他们想要让别人明白他们,不是将自己明白的地方让别人明白。所以在坚固和白色(详见坚白石论)的隐藏之处告终,而他们又因为没有留下文字而告终,终身都没有成果。像这样算是成功吗?对于自我来说是成功了。像这样算是不成功吗?外物对于自我的评价来说是没有成功的。因此照彻疑惑虚妄之处,是圣人所谋求的,或者因为不去用而被归类为平庸,这样就叫做“以明”(使它们彰明)。
(大意)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所谓知识极限不过是当前认知局限。就像古人认为日食月食是灾祸,要去祭祀。我们对于事物要始终保持虚心、好奇的心态去学习,不要因为名利的得失而放弃。但又不要沉迷于自己研究,应该多跟别人交流,走出小圈子,这样才能获得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