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
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悦纳自我,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生活方式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无论在何时也无论处于何种环境中都可以改变。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
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你只不过是缺乏“勇气”,可以说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感】
阿德勒心理学,颠覆了传统大众的心理认知,强调的是过去经历所导致的“目的论”,而并非是“原因论”。心理创伤是不存在的,之所以让我们感受到痛苦的,是因为我们在面对类似事件发生时,会主动发现并产生和过去经历类似的焦虑情绪,赋予事件本身的恐惧。
我们不可能成为别人,要学会悦纳自我。不要一味地关注别人被给予了什么,拥有了多少,而是要去思考别人是如何利用被给予的和所拥有的。我们看到的都是别人的光鲜亮丽,殊不知别人在背后的默默付出与努力。
生活方式是自我选择的结果,如何度过自己的一天、一年,乃至一生也是主观意识选择的。外界环境纵然是客观存在,但个体自我改变的力量更是无穷大的。对现状感到不满,不是过去和环境造就的,也不是因为能力不足,而是自己没有必须改变、一定改变这种孤注一掷的勇气。总是为自己的不改变寻找太多借口和寻求退路,自然是不会获得想要得到的。
【思】
《你好,焦虑分子》书中讲述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女孩患了一种“怪病”,总是会在考试、参加会议等重要场合感到身体不舒服。原因在女孩小时候,当父母有了第二个孩子后,注意力在小女儿身上而忽视了她。于是,她发现当自己生病的时候,父母又会更加关注到自己,长此以往,就形成了“我痛苦就会得到关注”这样的心理。在以后的任何重要时刻,女孩这种令自己痛苦就能得到关注的潜意识,会不断地重复形成大脑记忆和条件反射,让自己产生焦虑情绪。女孩的行为并不是因为过去的经历遭受的心理创伤,而是出于想让别人更关注自己的目的,身体和心理都默认接受这种事实。
阿德勒认为过去不是造就现在痛苦的原因,而是自我主观意识导致现在行为的“决定论”和“目的论”。我们内心所产生的焦虑感,过去不幸的经历并非是根源问题,而是我们对未曾发生过的事情有着抵触和抗拒心理,产生一系列有主观目的的行为。譬如,当家长教育不听话的孩子,生气到“武力解决”,是为了让孩子达到听话的目的,用愤怒的表象来“恐吓”住孩子。
学会悦纳自我,我们永远不会成为别人,“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寻找自己被给予的东西,善于利用它,发挥效用,更要有“必须改变”的勇气。想想自己总是艳羡别人的生活,却没有真正的下定决心去做出改变。想要考英语,却永远在第一个单词“abandon”;想要学习提升,花钱买了一堆课程,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想要运动减肥,却依旧喝着奶茶可乐,吃着高热量食物。生活,从来都是自己过出来的,你选择如何对待它,它就像镜子一样反射给你。
【行】
摒弃过去事件导致的“原因论”,关注当下的自我,缓解焦虑情绪;
学会悦纳自我,善于发现自己独特的美丽;
坚定必须改变的勇气,不从外在寻找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