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拉鲊古渡的旅程同样不省心。只因为在地图上多看了一眼,发现拉鲊古渡位于攀枝花市与会理县之间,就误以为从会理可以直接去渡口,少走些路。于是自作聪明地从武星渡口上了去会东县的车,然后又从会东县去了会理市。结果在会理根本找不到车去拉鲊古渡。如果打车去则需要二百多块。心疼银子,决定还是先去攀枝花住一夜再说。到了攀枝花市,又因为信息偏差,在客运中心与南站之间来回折腾。最后好在没有影响第二天的行程。
3月13日,坐上从攀枝花南站去会理市鱼鲊乡的车,在金拉路2号桥的地方下了,徒步十来分钟就到了拉鲊古渡。
见到开阔的江面,忽然一下子理解了诸葛亮率军何以要在此渡江。金沙江水在这里由向南转为向东。虽然受到了下游水电站的影响,但仍然可以想象到两千年前的这里应是江水相对平缓之处。两岸的滩涂很空阔,便于队伍集结。一部分人上山走密林中,便于打探军情与辨明方向,另外一部分则可以沿着江边顺流而下。
现在的古渡明显经过了整修。混凝土斜坡道边上并靠着几艘私人游艇。顺着江水流逝的方向看过去,是层层叠叠的青山,似乎在护佑它平稳前行与岷江汇合。滩涂上有着内地少见的细沙和一簇簇丰美的野草。我就是躲在草边一边聆听虫鸣,一边闭目养神,试图去感受当年的兵戈铁马。
在岸坡上有几幢新建的建筑物,像是没有运营或者已经废弃的游客中心。围绕着一株三百年的木棉树,当地做了些景观。这树枝杈繁茂,红花朵朵。或许在青山俯瞰中算是年幼,但在树圈却算是年事已高,所以被围在了一群石栏杆中间。栏杆外摆放了几块设计过的巨石,上面镌刻着诸葛亮的名言“可以栖迟”与《前出师表》,还有围绕拉鲊古渡留下的其他一些名人的语录与诗篇,包括明代杨慎的《临江仙》也在此凑数。
在横跨金沙江的高架桥下遇到了一位年近九旬的老太太。她很乐于分享过去,很热情地讲述关于这桥这江的历史,说以前这里的江面更宽江水更深,气候没有这么热,她们当初挣工分的日子多么辛苦,还说到原本附近的山上树木很茂盛……
泸水之行草草收官。虽然没有明确感受到安公最可能的居所,但总算顺着金沙江来了一次穿越,感受到本该春寒料峭时的温暖,看到了群山起伏里崭露头角的高楼大厦,看到顽强的人们在不知不觉地消费时间,看到在历史的长河里一些微不足道的浪花泛起又湮灭……
2025.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