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论文——大国工匠

大国工匠

大暑之际,顶着酷暑,赴现代建筑之乡开平考察调研,探究开平建筑之乡的工匠精髓,通过观察、感悟、网络搜索、交谈、走访等形式,重新解读开平工匠精神。

开平,明置开平县,因县治在开平屯而得名。隶属于广东省江门市管辖,地处五邑侨乡中部,总面积约1659平方公里,人口约68.55万(2021年末统计),下辖2个街道和13个镇,共有2个市集贸区,分别为三埠及长沙两条街道,面积约108平方公里,人口约21万。因原开平县三埠镇被潭江分割为长沙、新昌和荻海三个区域,与武汉三镇有相似之处,故有"小武汉"之称。开平是中国著名的侨乡,旅居海外华侨及香港、澳门、台湾胞,约有75万人,均分布在68个国家和地区。开平是中国著名的华侨之乡、建筑之乡、艺术之乡、广东省首个县级国家园林城市,更是闻名遐迩的碉楼之乡。

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下辖的开平市境内,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根据现存实证,开平碉楼最迟在明代后期(16世纪)已经产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成为表现中国华侨历史、社会形态与文化传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群体建筑形象。有人专门统计过,碉楼最盛行时,开平的碉楼总数曾经超过3000座,而到今天,仍保留有1833座。从水口、赤坎到百合,又从塘口、蚬冈到赤水,纵横数十公里而连绵不断。2001年6月,开平碉楼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8月,广东省政府又以省长令的形式专门颁布碉楼保护条例,并以广东省唯一的一个项目向联合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古村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在新西兰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得通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5处世界遗产,中国由此诞生了首个华侨文化的世界遗产项目。

资料显示,清朝顺治六年(1649年)开平设县,希望从此开始太平,故取名“开平”。自建县后,“社贼之扰”有所收敛,治安较以前安定,故清朝碉楼数量不多。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前的时期是开平碉楼发展的初期阶段。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美国、加拿大等国实施排华政策,在海外恶劣的生存环境迫使开平华侨只能将传宗接代的愿望寄托在家乡。他们把建房、买田、娶亲看作在外拼搏的最高人生目标,不断将自己积蓄的血汗钱寄回开平,从而为开平碉楼与村落的建设提供了充实的经济基础。在匪风炽盛的日子里,为防贼患,开平的父老乡亲和华侨们纷纷集资在村中兴建碉楼。中西合璧的碉楼大量兴建是这一时期开平村落最突出的变化,林立的碉楼从此成为开平乡村壮观的文化景观。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以前便成为开平碉楼与村落发展的兴盛时期。

最让我瞩目的就是楼的小窗,敲了敲竟然发现是铁的,有的大楼还设置了射击孔,进出只有一个铁门。室内空间并不会很宽,即使有了财富,而守住财富的道路才是最难的。虽然碉楼的关键在于“碉”的防御性,而最让人着迷的,还是这些中西合璧的装饰。在当时一定被人看来十分怪异,在那个缺乏安全感的年代,将国外的履历记忆带回家乡,给自己打造一个可以承载记忆的堡垒。华侨们在抵御一代代匪盗之后,开始向装饰华丽转型,就好像客家围屋到了安居乐业的年代,渐渐的都变为了半圆形,逐渐走向开敞。

华侨们的履历与记忆,变作了世界建筑史上的传奇。这里有希腊的柱廊、古罗马的拱券、拜占庭的穹顶、甚至还有印度、伊斯兰风格的装饰在其中。想想一百多年前,开平的当地工匠就能有这样的技巧,历经百年仍然屹立不倒,充满魅力。这些不同风格流派、不同宗教门类的建筑元素在开平表现出极大的包容性,汇聚一地和谐共处,形成了一种新的综合性很强的建筑类型,表现出特有的艺术魅力。

立园为代表的园林既有中国园林的韵味,又吸收欧美建筑的西洋情调,将其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在中国华侨私人建造的园林中堪称一流,也是中国目前发现较为完整的中西结合的名园,使人感到园中有园,景中有景,亭台楼榭,布局幽雅,独具匠心,令人有巧夺天工之感。"泮立"、"泮文"两幢别墅其楼顶按中国古代"重檐"式建筑,盖绿色琉璃瓦,巧妙地架空,成了实用的隔热层。室内地面和楼梯皆铺彩色意大利石,而今六十多年,仍然光彩照人,此乃能工巧匠登峰造极的技艺,令人叹为观止。室内墙壁装饰着以中国古代人物故事为题材的大型彩色壁画、浮雕和大型涂金木雕。

开平碉楼融合了中国传统乡村建筑文化与西北方建筑文化的独特建筑艺术,为多层建筑,高于一般的民居,比普通民居坚固厚实,窗比民居开口小,外设铁板门窗。碉楼上部四角都建有突出悬、挑的全封闭或半封闭的角堡,可居高临下还击进村之敌。充满美感的碉楼因为人而兴衰,虽然是豪宅,但却保留了中国的传统农具,鸡舍,狗、猫舍,一洋一土,一点都不违和。华侨们来了又去,碉楼内的人与流浪在外的华侨多少年来相互守望,这里就是它们对思乡之情的结晶。

碉楼在动荡的岁月中,给开平人们带了一个安居的梦。考察过程中,我们看到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就有混凝土、玻璃制品、留声机、火山灰瓷砖,国际标准水泥桶、灰水埕等等,也看到金山箱,正是它们将西方的文明带入中国,它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奢华的象征。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经济的复苏,发展,中国现代建筑工艺日新月异,各种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出现,加之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自信,碉楼的自然防御优势荡然无存,加之华侨大多侨居国外,国际关系缓和,老一代离世后,后代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往来少,投入也不再,同时,碉楼缺乏看管、修葺,任凭风雨侵蚀,变得破败不堪,当地人家都住上了新楼房,华侨当年兴建碉楼的优势也逐渐消退,昔日的繁华不再,从此衰落,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是现代文明更替,移风异俗。上个世纪末,随着文物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当地政府将日将破败没落的碉楼进行了抢救性修复,并发扬开平工匠精神,不忘初心,行稳致远,呈现出昔日繁华的景象,加上光与影的结合,更显得美轮美奂。

碉楼蕴藏的工匠精神。“什么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专业、专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职业操守,是对传统文化、传统技艺的传承。从2009年开始当地政府组织对开平碉楼的抢修、修复、保养。传统工匠吸纳开平碉楼建筑文化精髓,坚守传统历史建筑文化传承,原样修复碉楼,将碉楼的原始面貌及原生态环境展现给当今世人观赏及学习。在修复过程中,也采用了彩画补色和灰塑着色新工艺,使碉楼的传统彩画、灰塑得到有效的保护及修复。所以说:工匠精神既是对传统建筑深厚的感情,是对传统历史文化的厚爱,也是专业并专注的职业操守,而它不仅仅意味着传承,新时代的工匠精神还有创新。概括地讲,工匠精神包括:敬、专、精三个方面。

敬是工匠精神的厚土。立园主人谢维立先生,生于1893年,旅美华侨富商。其父谢圣泮很早就在美国经营"至各堂"药材铺和"环球货品"商行,并在香港设立"佑和办庄",经营出口贸易、货币兑换等。谢维立小时赴美读书,长大后也从商。1926年,年近40岁的谢维立携妻带子衣锦还乡,购地兴建立园。谢维立自小对建筑、诗词、书画颇有研究,深谙中西文化的精髓,因而立园从整体规划、局部设计到园中的诗对、题词等都是聘请当时最负盛名的行家里手精制而成。为了方便出门,谢维立斥巨资开挖了一条长近20公里、宽11米的小运河,将立园与潭江相接。立园建造期间,不少建材就是利用小运河运输的。1936年,开平立园初步建成。谢维立先生和开平的工匠们担负一种责任,立志让家乡富强,安定,也充分结合中西方文化,设计独特,发挥西方材料精美,东方工匠工艺精湛,同时,心存敬畏,内心不存邪念。比如设计中考虑古代风水,融入中华文化,设计风格传承中华民族血脉;敬畏艺术,比如:追求砖砌、拼花、收口的精美等;敬畏自然,比如防洪排水系统,防御系统等等,尤其是防涝系统至今仍多使用。

专是工匠自信的标签。这次考察开平碉楼,通过导游讲解,网络搜索,加上现场观察,我们也深深地感悟到专注做事,也就是一生只做一件事是工匠精神自信的标签。想想四层高的碉楼,当时的施工条件,从国外高价运回的材料,包括罗马柱、水泥、瓷砖等等当时非常昂贵的材料,开平的工匠们面对新事物,不畏惧,能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融入了传统的砖砌、木雕、砖雕工艺,楼顶中欧式设计,就关键转角部位采用了弧形设计,流线顺畅且增强安全感。同时,利用古代建筑给排水系统,将中西方文化有机整合,且融合的天衣无缝,展示给人们外观高端大气,内设经久耐用,外围安全、通风排水,绿色环保,与开平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一道浑然天成。

精是工匠永恒的追求。无论是立园、自力村还是马降龙碉楼群;无论是西方的罗马柱、梳妆台,还是东方的琉璃瓦、青水砖,无论是西方高端大气的设计艺术,还是东方圆润祥和,天人合一的文化传承,给我们留下的深刻的印象,开平的工匠们精雕细琢,任凭岁月流金,生命永恒,依然不变的是工匠们用心钻研,持续改善,不断提升,把改善当成工作的常态,工匠精神重在精益求精,坚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是我们手艺人永恒的追求。

结束语:弘扬开平工匠精神,旨在激发大家的奋斗精神,凝心聚力,践行工匠精神,强化主人翁意识,带领公司走出当前困局,活下来,活得更好。倡导每个人要深谋远虑,继往开来。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领会精微的技术要义,不追求极致不罢休的气派;要有十年如一日、反复磨练方成器的信仰;同时,要树立主人翁意见,克服打工人心态,把事按自己家的事干,就和带孩子的一样干,我相信不会差多远。忽然想起延安时期毛主席曾说:“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他还打比方说,这就“好像一个铺子,本来东西不多,一卖就完,空空如也,再开下去就不成了,再开就一定要进货”。这里讲的“进货”,是指人的知识储备要做到缺啥补啥,需要什么学什么,防止“缺货”带来本领恐慌。我们都要有主人翁意识,注重学习提升,缺啥补啥,方可行稳致远。

——2022年8月4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