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课父母有微信,孩子就能听话吗?
父母能和孩子真正成为朋友吗?
父母的角色决定了你和孩子不可能真的像朋友一样,你是孩子的监护人,你需要教育和引导孩子,这是你的责任。可以和孩子平等的交流,尊重孩子,但是不能像朋友一样,事事都和孩子商量,让孩子完全决定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否则,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生活中有的事是父母需要权威的,不需要和孩子商量。比如,选择什么教育,孩子的作息习惯和玩具选择等等。你要清晰地知道,孩子的发展规律是什么,父母需要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生活环境,知道你的孩子该干什么,而不是任由孩子说了算。区分的标志为:那就要看孩子的年龄以及孩子能不能负得起这个责任了。
拥有权威和我们上节课讲的权威法,是有区别的。权威法是使用权威,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天然的就拥有权威,他们自然会崇拜敬仰父母,但是父母不能因此就对孩子使用权威,逼孩子听话。父母拥有权威而不使用权威,这才是最好的亲子关系。
拿为孩子选幼儿园的例子来说,父母拥有权威就是父母得知道,我需要为孩子选择什么样的幼儿园。(带孩子参观幼儿园时,观察孩子的反应、幼儿园老师是否真的爱孩子、教学理念是否与我们家庭一致、环境如何、接送方不方便)综合考虑后,将决定告诉孩子。这是父母拥有权威的部分。不使用权威就是,如果孩子说:“不,我不想去这个幼儿园,我不喜欢这个幼儿园!”我们不能强迫孩子去,而是倾听孩子,看看孩子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只要不是幼儿园真的有问题,该上还是得上,不要随便改变主意。
使用权威则会让孩子恐惧,损害亲子关系,父母如果经常对孩子使用权威,对孩子的性格会有很大影响。一般来说,父母使用权威的时候,孩子有几种回应方式:反抗,退缩和屈服。
如果父母的压制不是特别严重,或者是孩子天生就有反抗精神,他很有可能变成一个很叛逆的人。
可是如果父母压制特别严重,或者孩子本来就是容易逃避的人,他就有可能变成一个很容易退缩逃跑的人。
还有一些孩子分化成第三种类型的人,就是屈服的人。
不管是这三种当中的哪一种,遇到冲突的时候,都没有办法好好的去和对方进行沟通,要么打,要么逃,要么忍,而如果没有后续的自我成长,这样的模式将会持续孩子的一生。
很多父母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搞反了。因为搞不定孩子,经常对孩子使用权威,打骂孩子,这样的养育不出问题才是怪事。而对父母应该拥有的权威,如到底该为孩子提供什么样的环境,孩子的发展到底是什么样的,却是完全不清楚的。
一个真正成熟的父母,在孩子面前自然是有威信,而不需要通过威逼利诱强迫孩子听自己,也不需要完全听孩子的,养出一个小霸王。
拥有权威,而不使用权威,你理解了吗?
第36课作业:
1、“和孩子做朋友”,这是最近很流行的说法,分享一下你认为好的亲子关系中,父母与孩子应该是怎样的相处方式呢?
我理想中的好的亲子关系应该是多面性的。朋友型(互相吐槽,类似闺蜜,生活小事、开心的事、烦恼的事、小秘密等)严师型(原则类的大事,但今天学到的一点:即便是家长定好的,如果孩子说不,也应该倾听孩子,不是太大原则问题的按原计划执行)港湾型(无条件接纳孩子,给孩子家的温暖)值得崇拜的人(有拿的出手的一项或几项技能,让孩子深深佩服)。也可以说是“严师慈母”的关系。
2、分享一下你对“权威”和“尊重”的理解和实践。
在我看来,权威是自升级成为父母就与生俱来的对孩子来说的一种威信。父母的权威应该是在孩子人生选择方向上的把握,而尊重则是在充分考虑孩子能力、倾听孩子心声后的选择。权威与尊重相辅相成,也随着孩子成长不同阶段需要调整比例。孩子越小,权威的成分越多,孩子需要家长的协助来制定学习、生活的计划;随着孩子年龄增长,特别是青春期,更多的应该是尊重及接纳多过权威;孩子年龄越长,个人的心智都会渐渐成熟,那么父母更多的选择尊重孩子,权威不是说没有,原则性问题的权威在任何阶段都是应该有的。目前我的孩子还处在人生起步期,刚刚一年级即将转入二年级,更多的需要父母权威,学习习惯、睡眠习惯、生活习惯都需要父母的协助,帮助孩子、引领孩子走上正面的、正确的道路。但权威中也一定要做好倾听,及时看到、听到、想到孩子的情绪,教会孩子做个真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