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园村位于惠州市惠城区横沥镇以北7公里,地处东江东岸,距市区概30公里。2013年被广东省评为“广东省古村落”,被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据我所知,惠州被冠以“中国传统村落”荣誉的乡村,墨园村好像是唯一一个。
第一次知道墨园是缘于看稻田,之后也来过几次,仍以看稻田为主。这一次,原以为熟悉的墨园也就是那个样子,然而,出乎意料的给了我全新认识。不仅发现了以前未知的多座老宅,同时感到旅游开发建设越来越完善。它既有代表古村落历史文化的建筑,又有成片的稻田。墨园村的美,也正是体现在这两个方面。
那天由岭下村,经福元村,顺沿东江堤岸,来到墨园村,先后观看了二记大屋、茂记大屋、荣记大屋、墨园大夫第、老书室,以及朱氏宗祠、福善堂、陈氏宗祠,后由“相思园”,来到墨园围门楼。
墨园围门楼是墨园村的标志性建筑。前有广场和风水塘。两层,底层大门石方框,青砖拱顶,二层为“协天宫”。
进围门,过道两侧有楼梯可上二层,正好想上去看看。
该协天宫约始建于康熙年间,重建于乾隆癸巳年(1773)仲春,240年后,于2013癸巳年冬装修并完工。
协天宫门联曰:志在春秋气塞天地,忠贯日月义薄风云。
门前挂有六盏彩灯,不知是“上灯”,还是仅作为装饰用的灯?
二层地面铺以木板,内供了三位神仙。
中间供奉的是关帝爷。上匾“光明正大”,联曰:赤面赤心扶赤帝,青龙青史对青天。
右边供奉大帝爷。上匾“医灵大帝”,联曰:自古名医吴国手,诒今科学术精医。
左边是福德公。上匾“福德正神”,联曰:果是年高多福德,唯从心正集嘉祥。
大梁上刻有字,没有看清是什么内容。
据了解,墨园围门楼始建于清代,为两层砖木结构,单间,平面呈长方形,面积20平方米。两侧延展部分为1816年加建。围门楼一层进围过道为石砌门洞,门阔 1.7米。为硬山顶,龙船脊,碌筒瓦,绿琉璃瓦当,滴水剪边。底层进围过道,石砌门洞,方框券顶,花岗岩石框边,方门框上灰塑黑字“墨园围”。门阔 1.7米,门内左边设木梯上二层为协天宫。二层楼面为木板上铺旗盘砖,后檐墙前有砖砌神台,分别供奉关帝爷、医灵大帝(吴真人)和福德公。墙为青砖滴水墙,以墙承重。前檐封檐板作滴水瓦状,墙左右竖开绿釉砖雕花窗,中砌矮墙,青石框边为大窗,上悬挂“协天宫”木匾。2015年由惠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
由门楼往里直走,左边有座陈氏宗祠。走到底是徐氏宗祠,与围门楼在一条中轴线上。
该徐氏宗祠始建于清代,为二进深一天井砖木结构建筑。2014年7月公布为惠城区第一批历史建筑。
门联:东海家声远,南都世泽长。正堂前檐上写有“兰桂腾芳”。
墨园围门楼内的徐氏宗祠,之前有看过。这次因它居中的特别位置,引起了我的注意。由此有了一个新发现。原来,墨园围的由来,正跟徐氏有重要关联。
据了解,早于墨园村北边的翟村先祖,从归善县请来一位徐姓教书先生,为了挽留这位徐先生,翟氏许以女儿与其婚配。之后,以策马滴墨圈地的方式,徐氏夫妇及后人得以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繁衍生息,“墨园”由此而来。
徐氏原住福建漳州龙溪县,与曾、陈、刘、杨、歌、朱六姓结拜为兄弟,在墨园落脚后,六姓也跟着迁来,于是形成了如今的墨园村落。据墨园村的族谱记载,自明末清初从福建迁移到惠州以来,距今已有三百多年。
墨园古村以“七星墩”依“莲藕塘”为布局特点。“七星墩”指村里7处代表性的古建筑,而“莲藕塘”是与古建筑相依相连的3个形同莲藕状的池塘。徐姓宗祠坐落在墨园围门楼内居中位置,正体现了徐氏在墨园村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显示其历史地位。
墨园村至今仍保留有颇具特色的传统习俗。每年元宵节,都要举行隆重的游神活动,即“上元清醮”。从正月十一至十六,依次举行祈福、起醮、做戏、升丁、上元清醮、送丁等文化和民俗节目。活动主要场所就在围门楼广场。希望有机会能去看看。
据了解,墨园村“上元清醮”始于清朝同治年间,距今已有二百多年。于2015年入选惠州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围门楼广场右侧有口古井,即墨园古井,始建于明代,井深约13米,井口至水面5.7米。井口用花岗岩石砌筑,稍高起,直径1.26米,井台等分八边如八卦图案。井腹大于井口,呈葫芦状,故称“八卦葫芦井”。2015年公布为惠州市级文保单位。
出村,村口是成片的稻田。晚稻茁壮,碧绿如茵。新开辟的“田园小火车”,置于田野之中,相映成趣。墨园站的站牌,感觉确像那么回事。过不了一个月,晚稻成熟,金黄一片,又另是一番景致。
从村落走向田野,由田野回归家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边回味过去的农耕岁月,一边体验现代建设带给我们的便利。享受生活,放飞自我,墨园村能很好地给予我们内心的这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