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思扬古围村位于惠州市惠东县多祝镇,356省道69公碑附近,距市区概五十公里。北临西枝江,南近古驿道。村落始建于明朝,至清朝中期形成规模,至今已有五百年历史。
由省道茬口左手进入,村口有一广场,池塘,始见废弃的老屋。沿巷道往前走,不觉来到古村正大门,即刻有“皇思扬”三个大字的西门。
上到西门,是一个缓坡,全铺着卵石。
大门前两侧有竖立的条石,有孔,猜是拴马桩。马是古时有钱权人家的交通工具,或是官商朋辈来往,骑马而来,在门前下马,由人接着,系于此处。
门楼雄厚,翘角飞檐,龙头彩画。由门洞向里看去,宽巷的一箭之地,正前是一小庙宇,即协天宫。
这一箭之地宽巷两旁,座落着一进进一排排的房子。一进门的右手墙上有一碑记,即《皇思扬城门重修碑记》。读前文,写得真好,文采气势兼具,结构内容完整,可见当时文章风格模样,摘录如下:
皇思扬城门,系明崇祯年间皇思扬杨氏二世祖东阳公主持所建。其时,按设治防御之需,围寨并建城门。主门雄据于村西最高处,背依关圣庙,居高临下,扼守一方,称大西门。清雍正年间四世祖秉智公(文举人)牵头重修,用青麻石阳刻皇思扬三字嵌于城门上,后遂以皇思扬而名村焉。
城门虽历尽沧桑,屡经战火,然保邑人,其功厥伟,至今三百余载,依旧巍然耸立。然因年久失修,斑驳陆离,不复当年雄姿矣。
岁次庚寅,国泰民安,邑人怀先人之高德,而发重光之宏愿,乃竟相发动,慷慨解囊,集掖成裘,择于是岁七月二十四日开工,历时数月,遂于十月告竣矣。
铭曰:皇思扬门,高屋建瓴,天行惟健,村事阙兴,日月盈昃,国运其昌,邑人同心,古门重光。今大功既毕,乃勒石为记焉。
右手第一排是杨氏宗祠。皇思扬这个名字跟杨氏的杨并没有取决关系,是发扬的意思。从碑记可见,皇思扬古村,杨氏的影响最大,从宗祠规模位置也可以看出。
此一排有三五间房子。首间杨氏宗祠,弘农堂,中间牌位,地上供桌,顶上挂有彩灯,两边有联:
百世流芳祖德人人添富贵
千秋瓜瓞宗功代代出英豪
金光闪闪,庄重慑人。
邻间供的是观音。
出来,左手,又右手,相错布局,是其他姓氏的宗祠。式样差不多,足见修葺维护之功。其中有一个文林郎弘农堂,是何姓祠堂不记得了,堂门前有匾“文林郎”,据了解,大概历史遗留,皇上所赐。
内有联:
仕农工商习一字便是吾家肖子
礼义廉耻存半分即係今世成人
这几处祠堂气派非凡,让我想到红楼梦贾府祠堂画面,是我见过最气派的祠堂。不过,我想起红顶商人胡雪岩在杭州的故居,大抵比皇思扬更有钱。由祠堂规模完整,反映出家族渊源。皇思扬的出名,正是出了文魁武魁,是当官的人家。举人进士,相当于现代官职,少不得公务员的身份。才疏学浅,统而笼之。
祠堂纵里,是破残的民居。走到小庙前,即协天宫。门前有联:
忠孝无馀地,春秋不老天
站在协天宫门前朝北看,也有一条道,通往北门。
我则由协天宫壁旁的窄巷穿过,向更深去看。正是房子连房子,院子套院子。顺着其中一条道,折转向下,来到一处门头上写有“武魁”两个大字的楼前。
原来静悄悄的一个人,这里方见一个男子在门前搬运脚手架,正在维修,就没有进去参观。这皇思扬不得这样的维护,也是保存不到今天的。
再转而向西,走在石巷道上,一个女人扛着铁架往男人那边走去。
沿着这条巷道走出来,有一开阔地。右边有一排房子,见一门头上写有“关西学堂”,便进去一看。
想必原是书房,私塾,学堂。现在改成一民宿。内里布置精巧,雅致浪漫。形如客栈。
出了民宿,再返回来,来到大兴门,即北门。北门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由北门门洞进去,往前走过卵石巷,又来到协天宫前。踩着进来时的卵石路,出了西大门。就这样转了小半圈,一个半小时,已是下午一点半了。
离开时在村口广场见有图示,才知道仅游览了古村西南一角,也就三分之一的样子。
还有什么牌坊,东北面也有门等,什么情况就不清楚了。
百度所说到的卵石路,“是惠州通往海陆丰,潮汕的水陆运输的中转站,又是南北来往商客的落脚点。村人便从大岭头到多祝下西门以卵石砌路,从此此路便成了重要的交通古道,蒋介石、周恩来东征时,还路过此古道,还在古村马寮演说过。”
但不知是哪一条路?
北临西枝江,南近古驿道,也都没有实地去看。
时间关系,匆匆一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