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的学与教 2》第七模块以 “数字时代的教育公平与伦理困境” 为核心,开篇引用了书中的警示:“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缩小教育差距,也可能成为新的不平等放大器。” 这一观点直指数字教育发展的核心矛盾,为整个模块的探讨奠定了深刻的现实基调。
模块首先剖析了数字时代教育公平面临的新形态。传统教育公平更多聚焦于硬件资源的均衡分配,而数字时代的不公平则呈现出 “隐性化”“多层次” 的特点。书中将其概括为 “三重鸿沟”:其一,“接入鸿沟”,即不同地区、家庭在数字设备和网络覆盖上的差距,如乡村学生因网络不稳定难以参与实时在线课堂;其二,“使用鸿沟”,即使拥有设备,不同群体的技术运用能力也存在差异,例如部分老年教师因不熟悉在线教学工具,导致线上课堂效果打折;其三,“素养鸿沟”,指对数字资源的辨别与创造能力差距,如城市学生能熟练运用学术数据库开展研究,而乡村学生可能仅将网络用于娱乐。某调研数据显示,经济发达地区学生使用数字工具进行深度学习的比例是欠发达地区的 3.2 倍,这一数据印证了数字鸿沟的严峻性。
在数字伦理议题上,模块深入探讨了三个关键领域。一是 “数据隐私保护”,教育场景中存在大量学生学习数据(如答题记录、行为偏好),如何避免这些数据被滥用或泄露成为焦点。书中提到某在线教育平台因安全漏洞导致数万学生信息被贩卖的案例,警示我们技术便利背后的风险。二是 “算法偏见”,智能推荐系统可能基于历史数据强化偏见,例如若系统判定某学生 “成绩差”,可能持续推送基础内容,限制其接触高阶知识,形成 “标签化” 困境。三是 “技术依赖与人文缺失”,过度依赖数字工具可能导致师生情感疏离,如线上课堂中教师难以捕捉学生的微表情变化,弱化了教育中的人文关怀;部分学生则因习惯了碎片化数字阅读,丧失了深度思考能力。
针对这些问题,模块提出了 “三维应对框架”。在政策层面,强调 “精准施策”,如为乡村学校提供定制化数字资源包(适配低带宽环境),建立教师数字素养强制培训制度;在技术层面,倡导 “伦理嵌入设计”,要求教育平台设置数据加密机制,算法推荐需保留人工干预通道;在教育层面,推行 “人文引领技术”,例如规定线上教学必须保留面对面互动时间,在数字课程中融入信息素养教育(如教学生识别虚假资源)。书中某 “城乡结对” 项目案例颇具启发:城市学校通过 5G 技术向乡村学校共享优质课堂,同时组织教师定期互访,既弥补了资源差距,又通过线下交流避免了技术的冰冷感,实现了技术与人文的平衡。
模块还特别强调了 “数字包容” 理念,即技术发展应兼顾不同群体的需求。例如,为特殊教育学生设计适配的数字工具(如为视障学生开发语音交互学习系统),为老年教师提供 “一键操作” 的简化版教学软件。这种 “以人为本” 的技术观,打破了 “技术越先进越好” 的误区。
通读第七模块,我深刻认识到:数字时代的教育公平与伦理,本质上是 “技术理性” 与 “教育本质” 的平衡问题。技术本身并无善恶,关键在于如何驾驭它 —— 既要通过技术打破传统教育壁垒,又要警惕其带来的新不平等;既要利用数据提升教育效率,又要守护教育中的人文温度。正如书中所言:“好的数字教育,应让每个学生都能平等地享受技术红利,同时不失教育的本真。” 这一观点为我们在数字浪潮中坚守教育初心提供了重要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