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696,尽心章13-41-3》

《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696,尽心章13-41-3》

【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

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𦐒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今天是戊戌年戊午月丁丑日,五月初一,2018年6月14日星期四。

上一节,关于"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分出两条路来,一条是朱子的"无过不及",一条是船山的"不偏不倚",我取何解?船山。

先看朱子的注:

"中者,无过不及之谓",中,就是无过不及的意思。

"中道而立,言其非难非易",张居正先生讲解说,善于学习的人,通过示范,深究其蕴,最终实现因言见道的突破,看清方向,并且投身践履实践的行动,体道成身。高不失之太过,卑不失之不及,刚刚好,于是找到了入道的方法,能做到这样,就不必再为入道感到为难了吧。

"能者从之,言学者当自勉也",道就是道,永远在那儿,对任何人开放着,如空气、水和阳光一样。自阻,则苦其登天之难;自勉,则契其跃如之妙。自阻还是自勉,完全取决于学的人,有的人有力,有的人不力,既然完全取决于学的人,则可知公孙丑认为可以降格以循人的观念,完全谬误。

王夫之先生的观点和阐释如下:

"中道而立"的中,不可解释为"无过不及",此处正好用"不偏不倚"解释。如果不做这样的分辨,才有迁就,便偏向一边,倚着一物了。

首先,公孙丑说"若登天",说的是上下左右四维俱峻,没有一处是直入之径,没有这样的小路可容攀援。也就是说,仁义礼智信,一个都不能少,每一样都要在场和到位,缺了哪样固然是偏,偏重哪样同样也是偏。比如说,说到仁的时候,必要说到义;说到志的时候,同时说到气;说到气的时候,又带出知言。如此浩浩荡荡的啊,每一面都是从入之径,每一面都没有可能专靠着得到的。如果这样说觉得抽象难解的话,对照着诸子百家的学说就一目了然了。诸子百家的学说,专主一端,则迤逦说下,便有径路,只向一头寻去,要想够到那一头,当然觉得容易了,这种容易来自确定性,但弊端就在这确定性里种下去了。这叫做"执一",执一就是贼道了。

孟子的教育方法,正体现在他的"愿学孔子"中:博文、约礼,内外同步而无所偏倚;下学上达,敦化而川流。学的人,到了这个境界,只是暂得成章,依然又不曾到达豁然贯通的终极透彻的悟境,还得继续努力上达而不能停止。所以,那些怀着躁心的人看来,真不知何日是归宿之地。却不知豁然贯通之余,就这些下学也好,川流也好,同样都是道的实体,怎么能有所倚而有所废呢!

中道,就是不倚,不倚则无所废。所以,但务引满以至于彀率,而不急求其中;必以规矩为方圆之至,而不可苟简以为方圆。

恰好近期体此仁义礼智信五者,须俱进而不可偏倚,偏倚为害尤烈,正见船山拒"无过不及"而主张"不偏不倚",顿时觉得心中契合,故特开一节,详较"中道而立"四字。

特别是当下这个特殊时期,我们处于过于宣扬工匠精神的氛围中,此时此境,提醒自己牢记均衡全面的整体观念尤其必要。工匠精神容易偏向一味的"无过不及"的极致一端去,但不能忽略的一点是,中道而立,绝对是绝对前提,舍此前提下的"无过不及"就会偏向一端。偏则成害。一个环节过于极致,就会损害整个系统。

系统优于极致。

仁义礼智信五者俱进,才是内圣外王之道。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资治通鉴直解》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与尽心篇》南怀瑾讲述

《张汝伦老师诸书》张汝伦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