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670,尽心章13-26-4》
【"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今天是戊戌年丁巳月己亥日,四月初五,2018年5月19日星期六。
上文讲了三种人生哲学:杨朱的为我,墨翟的兼爱,子莫的执中。总结分析可知,三者均执着于某一点,所以缺少与时俱变的权变思想,而中道的核心在于变化,变化的核心在于权衡,所以中道又叫做时中之道,就是随时变化,权变而中的意思。只有死东西固定不变,只要是活的东西一定变化,是为生命力,是为活力。
今天是收尾一节,孟子用两句话总结三者的害处,就是它们都执着于一点,斯为可恶者,是因为损害了道。贼,是害,是动词,不是形容词,不是定语用法。贼道,是破坏道、损害道的意思。不是"贼的道",而是"伤害道"。
怎么贼的呢?抓住一点而丢弃其他的一切。
杨朱的为我哲学,有见于义,无见于仁。单独看"必须为自己考虑"是合理的,却害乎仁。拔一毫毛之害而利天下之大也不肯付出,则合理成罪恶,正如阿伦娜在《平庸之恶》中揭示的一样。
墨翟的兼爱哲学则刚好相反,有见于仁,无见于义。摩顶放踵毫不自惜而推行无差别地爱世上所有人,一心为人一视同仁,看起来无私高尚,却爱而无情,仁而无义,最终导致其死后,门徒使用残忍的强制措施和恐怖威慑的方法维持抽象的爱的理念,违背人性,做法与理论相互背道而驰。
子莫的执中哲学,有见于中,无见于权。形式上看起来很像中道,实际上却损害中道的本质,什么本质呢?权变。他只是举着中道的标牌而已,实际上却歪解时中之道,斯为可恶。
时中之道是怎样的呢?张居正先生用四句话讲解说:一理浑然,泛应曲当,千变万化,头绪甚多,非一端所能尽也。这么讲解仍然有些抽象,孟子加了一句"举一而废百",用否定的角度反观中道,通过揭示谬误以彰显真理。那么,上述三个典型的例子是举了何一,又废了何百的呢?
杨朱举一为我,废了仁之百端;墨翟举一兼爱,废了义之百端;子莫举一执中,废了时中百端。抓住一点,废了百端,不划算不说,越来越走向僵化。
尧传给舜四个字:允执厥中,孟子却说厌恶子莫的执中,为什么?因为尧和子莫说的中,是同一个字,却不是同一个意思。尧说的中,存主不偏,应感无滞,虽有执中之名,其实未有所执。但子莫不一样,为了矫正其偏就用所谓中者抓牢,这种所谓的中,只要稍涉安排,就离不开依附之私。
一旦明白了举一而废百的原理,就要警惕,遇上任何一种,都要绕开走,别粘上。绕开也不是最终目的,目的在于归正,重回时中的轨道上来。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资治通鉴直解》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与尽心篇》南怀瑾讲述
《张汝伦老师诸书》张汝伦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