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书山花开
和《彷徨之刃》一样,东野圭吾的《虚无的十字架》也充满着矛盾:是不论怎样,杀人者该处于死刑,还是该背着忏悔的“十字架”给予自省与改造的机会呢?
《虚无的十字架》有点像案例式的“论文”。
案例一是爱美的被杀。杀害上小学二年级的爱美的是蛭川,他第一起抢劫杀人案杀害了年轻的车主和他的太太,因声称是无意杀人,被法官接受,被判无期徒刑。后因反省悔过,获得假释。假释期间,因饥饿无食,看到一主母外出,料想屋内无人,就打破浴室的窗户,跳窗而入,看到爱美,将其捆绑,困于厕所,抢了钱和食物后,怕孩子记得其长相,所以将其掐死。很显然,杀了两个人以后还给予他反省和改造的机会,但蛭川本性难改,并没有任何忏悔和自新之意,一旦有作案的条件,像嗜血的动物那样,视生命如草菅,连一个上小学二年级的孩子也不放过。在审判时,还为自己狡辩,谎称无意,企图逃避罪责,免于死刑。
所以,像蛭川那样的人,“杀人者该处于死刑”这个观点应该是正确的,倘若此观点得以落实,则爱美的悲剧就可以避免。
案例二是仁科史也和井口沙织的案件。井口沙织三岁时母亲因病去世,父亲忙于工作而疏于照顾她,她在养成独立生活的同时,也倍感孤独。所以,读中学时和学长仁科史也交往,到高三那年发生了关系,怀孕而不知所措。隐藏痕迹,在浴室产子,将其埋葬于某个被称为自杀者乐园的森林。无端杀死自己的孩子,剥夺一个鲜活的生命,仁科史也和井口沙织都有着强烈的罪恶感,以后接下来的日子都在阴郁中度过。将秘密藏于心中,负罪而行。
爱美的母亲小夜子因女儿被杀,就和丈夫离婚后,走上写作的道路,去关注受害者人的心理感受。接触到偷窃瘾的井口沙织,知道了她的故事,所以劝说井口沙织前去投案自首。井口沙织打算这样做,因为背负着沉重的负罪十字架,使她觉得人生毫无意义,不过,她不能独自去自首,必须征求仁科史也的意见。
仁科史也虽然已经是著名的医生,但他的内心未尝忘却曾经的罪过。所以,当他遇到被男友所骗而走投无路并企图自杀的女工花惠时,主动伸出援手。不但接受已经怀孕的花惠而与之成婚,还毅然面对巨大的质疑,对不是自己生的儿子给予最真诚的关怀,以实际的行动拯救患者的同时,还为无助的花惠找到温暖的港湾,改变她长期没有温暖的人生。
当小夜子找到仁科史也家时,仁科史也因工作不能赶回。花惠接待了她,并从小夜子口中得知了仁科史也和井口沙织的案件。而这一切为花惠的父亲听见,他为了女儿安稳的生活不被打扰,让仁科史也不去自首,所以将小夜子杀死了。
最后仁科史也和井口沙织前去投案自首,可警察在所谓森林的埋尸处,没有发现孩子的遗骸。既然找不到罪证,所以案件不能成立。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结局。结局中包含着人性的温情,也体现着作者对这一问题的答案。
倘若根据“不论怎样,杀人者该处于死刑”的观点,仁科史也和井口沙织就丧失了忏悔和自新的机会,这对他们而言,是很残酷的。犯错源于年幼无知,也因为缺少良好的社会环境,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给予背着忏悔的“十字架”给予自省与改造的机会,是理所当然的。
“十字架”的有无,并不在形,在于“心”,更在于怀着忏悔和自新之心下的“行”,这或许是本小说给予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