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朋友圈被悼念杨绛去世的消息刷屏,我好像本能地排斥一切整齐划一的表达,所以对这种时不时疯狂蔓延滋长、不约而同热闹刷屏的“纪念王小波”“科比退役”“杨绛去世”之类做法也无甚好感。尤其这种“集体朝圣型”表达还经常伴随着各种消费与谣言。例如与大量虚假的“马云说”,“莫言说”的段子结局一样,有信息表明网络上转发率最高的那段“人生最曼妙的风景 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鸡汤风味浓郁的话并非出自杨绛之口,还曾被杨绛亲口辟谣过。
我曾在朋友圈转发了一篇批驳这种装情怀凑热闹行为的文章,文章有些毒舌,有读者就在评论里辩驳,观点大抵是:不必毒舌,刷屏证明大家都有情怀,大家有情怀总聊胜于无吧,又不伤人。语气很是不服,情怀很是淡泊。我觉得这话不对,一来发悼念消息的不一定是有情怀,可能是装情怀;二来即使是真诚怀念,也没必要非在朋友圈凑热闹不是,真有情怀咱可以在心里怀念,或者去读读杨绛的书和译作?朋友圈发出来不是不可以,但满屏的怀念之语和“人生最曼妙的风景 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手抄体反而让人怀疑这里面有几个是真情怀。
有句话说得好:母亲节父亲节孝子都只在朋友圈。幸喜也有很多朋友认可,有朋友圈发爱心表达的时间,在身边的给父母捶捶背,不在的去和父母通个电话问候慰藉一番也比在朋友圈秀孝顺有意义啊。不过这也许和我们的成长环境和教育氛围脱不了干系,我们的教育传统是将集体、国家、社会排在顶前面,而置个人性格、兴趣、追求于极次要地位的,所以我们也习惯了生活在别人的眼光和社会的评价里。说出来不怕诸君笑话,以前母亲节父亲节,单纯的我也是在朋友圈秀过孝顺的,很能理解周围人都秀自己不秀怕被别人以为不孝顺的那种尴尬的被绑架心态,但现在读了些书明了些道理不会这样做了。明白了啥道理呢?明白了人性。
明白了很多人是会一边朋友圈里发着怀念杨绛,涤荡百年尘垢的文字,一边在各个微信群里追索陆家嘴酒店视频;明白了很多人可以在人前善良到极点,也可以在人后卑劣到令人惊愕;明白了人生是很漫长的,此时让你敬佩的人彼时也许会让你嗤之以鼻;明白了只要是人都是符合基本人性特征的,可以感慨欣赏敬佩,但没有任何人或事应被置于神坛。我们在这方面的惨痛教训还不够多吗?但我并不因此对人世就抱着失望的态度了,因为真实的人性本来就是善恶交加,好坏并存的。
正如蒋勋在细说红楼楼梦的时候讲到,人性最好的管束方法不是教训、处罚,而是了解、知情,当你对人性本身有一个全面认知以后,你会会心一笑。所以,我在此并不批判,只呼吁大家多去了解思考人性,这会让我们对人世多一份理解,人生态度不致偏激。什么?尽管我说了这么多,你还是觉得你追星的时候控制不住体内的洪荒之力?好吧,我也年轻过,对此表示理解,因为这也是人性,又不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