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是戴曙光老师,1969年生人,年龄还不大,虽然还没有读完,但是有很多共鸣。
序:
在王永(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特聘教授)教授在此书中作的序中可以看出来,一名教师,只有在建立起专属于自己的“学科教学知识”的领域时,他们才不再是专家学者的依附者,而是拥有独立人格和专业自主权的教师。
同时,还介绍了戴老师了解学生的基本途径。首先,是经常和学生在一起,把学生当朋友,一起劳动,一起运动,一起学习,一起回家。其次,那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尽可能的让学生在课堂展示自己的风采,暴露自己的想法。从这点可以看得出来,一名老师不仅要真心的去喜欢学生,热爱自己的事业,还要热爱自己的学科,善于去发现自己学科中的内涵和本质,这样当思想和学生的思想碰撞时,才能正确的去引导学生的观点和思想。
把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当作每天必修的“功课”,在心目中时刻装着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学生,懂得启发和欣赏学生思想的力量并乐意为之提供帮助。
最后,介绍了戴老师擅长研究的领悟——案例研究。也就是以课堂为主阵地的课堂研究,而案例研究的本质是教师的行动+反思。
自序:
从戴老师的自序中,读到了戴老师的成长经历,了解了戴老师之所以写这本书的思考,也明白了写这本书的意义。我从中最受启发的还是看到了很多名师成长初期的样子,以课堂为主阵地,参加各类的比赛,精心设计自己的课题,不断的练习,对细节的把握,这个过程是无比煎熬的,而讲过之后又是相当有成就感的。
一次次地试,一次次地磨,从说一句话、提一个问题、写一个板书,到一个环节的设计与处理,甚至导入、新授、练习、总结等所需的时间都得严格控制。
内容分享:(三目标——轻松学,快乐学,智慧学)
轻松学:
1.学生的课业负担从哪里来
2.课业负担伤害了谁
3.怎样才能减轻过重的负担
【体会】
1.其中谈到了作业的情况,作业多会伤害到学生,最主要伤害到两类学生,一类是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因为他们已经学会,在做着大量的重复性的工作,势必会让他们对数学学科失去兴趣。另外一类是后进生,因为他们本身就不会,你让他们做,他们只能应付,应付的时间一长也就习惯了,会变成一个懒惰的学生。
2.分数不能体现一个人的习惯、能力和创造力,而一个人的习惯、能力和创造力一旦养成,就一定能创造高分数。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重视后进生的能力培养,不能一味地为了分数,狂刷题,甚至背数学类型题,这是万万不可取的,宁愿学生学不会这个知识点,也不让他们去背。
3.向课堂要质量,让课堂“瘦身”,是减轻过重负担的有效途径。其中谈到了很多干货,比如课堂中应该设计一段时间安静的练习,在学生安静练习时可以增加个别辅导和面批作业,这条我认为不仅能减轻学生负担还能减少老师负担。这对备课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课后花在批改作业上的时间与精力用在课前准备上,要求读透教材,设计到位,提问精确,组织严密,课件实用,作业精巧,时间合理,节省出的课堂时间让学生独立作业。
快乐学:(书中有三个案例)
三步曲: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你;其次,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第三,努力把复杂的知识变简单,高深的数理变简单,把枯燥的知识变有趣。
【体会】数学老师应该有一点擅于专研数学的兴趣,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们会发现,如果一个老师懂一点奥数知识,通常不仅能使学生对自己崇拜,而且还能使学生爱上数学学科。
智慧学:
三步曲:首先,鼓励学生自己学;其次,发现、总结、推广学生的学习经验;最后,引导学生有方法地学习。
【体会】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我想到的在讲新课之前,提前一天告诉学生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例如要两三角形的面积,可以让学生提前去了解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如何得到这个面积公式的,你还有哪些方法得到。鼓励学生使用自己的方法去学数学,有同学适合错题本,有同学适合预习,有的复习比较强。以后就需要老师有方法地去引导了,我认为应该是有趣的,让学生通俗易懂的学会知识(这点我比较拖沓,今后应该注意)。
(以上个别观点代表个人,写作过程难免有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