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给我看你手机好吗?”
“妈妈要用手机看这个菜怎么做,过一会再给你看。”
“不,我就要看,给我看。”
“你去和爸爸玩一会,妈妈用完给你看”
跑到楼上,管爸爸要手机,爸爸不给看,又跑下楼找我。
“爸爸不给我看手机”
“你有没有问爸爸是什么原因呢?”
“没有,他没说”
“那妈妈猜猜看,是不是刚刚爸爸带你玩植物大战僵尸啦?”
“是”
“妈妈猜是因为爸爸担心你的眼睛所以才不给你看吧?”
开始哭闹管妈妈要手机,这时爷爷到厨房露出手机示意给他看。
“刚看过电脑,要休息眼睛,现在不能看哦”
爷爷离开,儿子开始拉扯妈妈,奶奶也在卧室玩手机,一个声音传过来
“来,奶奶跟你玩”
孩子开始哭闹,撕扯妈妈的衣服试图拿妈妈的手机……
案例分析:
孩子觉得无聊想找点事情做/爸爸带他玩完游戏直接支走,爸爸自己开始玩游戏/下楼找妈妈要手机,被妈妈拒绝/找爸爸拿手机爸爸不给/孩子闹情绪哭闹的时候爷爷试图手机诱惑被妈妈拒绝/奶奶自己在房间看着手机说让孩子过去和孩子玩。
孩子一直处于被忽视和被拒绝的状态,当我们大人一直被忽视和被拒绝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而一直被忽视和被拒绝的孩子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还想让孩子听话吗?
孩子不是必须看手机,如果在孩子有需求的时候提早关注他,理解他,接纳他的情绪,结果会怎么样呢?孩子天生“情绪诚实”,他们自然真实地表达自己,他们无法通过精准的词汇说出,而是通过哭闹等行为表现。他在通过自己的行为告诉家长:请关注我。
我们总会听到家长们说,孩子不听话、无理取闹、不懂事等等,很多家长只看到孩子的负面行为,却没看到行为背后的负面情绪。总要求孩子按照我们的意愿去执行,以我们自身的要求去要求一个孩子。孩子善于观察并不善于表达,当我们对孩子不耐烦的时候孩子了学到的会是什么?
在处理孩子的情绪时,我们大人要做的就是先让自己平静下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接纳他,而不是让孩子接受大人的解决方法。对于孩子,我们更多的是要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是什么?
我们来看看另一种处理方式:
“妈妈,给我看你手机好吗?”
“哦,你想看妈妈的手机呀?妈妈正在用手机学习做菜,你要不要陪妈妈一起看看这菜怎么做?我们做完你再把手机拿走?”
关注到了孩子的需求并让他参与进来,孩子既感受到了被尊重,又感受到了价值感。
“不,我就要看,给我看。”
“嗯,你特别想看对吗?妈妈也想马上给你,那你等我十分钟,等到指针指向7的时候,来找妈妈拿好吗?”
接纳孩子的情绪,指向明确,告诉孩子具体什么时候妈妈可以用完。
……
不同的表达方式会让孩子有不同的思考和行为模式,要尊重自己,尊重别人又要尊重情形的需要。
当你看孩子优点的时候,孩子有无限可能。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