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故事时间,正准备开始,手机显示有一条新信息,不经意地拿起查看,并回复。小家伙催促“妈妈讲啊!”,头也不抬地回应“等一下”,再催促,再回应“马上就好”,仍然没有放下手机。安静了几秒钟,突然听小家伙说“妈妈,你看!”我终于将视线从手机上移开一看,吼吼!小家伙把一整包棉签都洒在了地上,而他呢?正笑眯眯地看着我,带着点调皮,带着点挑衅,等着我发火。
按以往,我倒也不一定发火,一般就两种处理方式:
1、叨叨加自己动手——“哎,你个臭小子/小坏蛋又捣乱,快捡起来!”然后一边叨叨,一边自己动手就捡了(小家伙可不会那么配合马上给你捡)
2、自己直接下结论,一起动手——“妈妈看手机不给你讲故事不对,不过你把棉签洒了,你也不对,我们一起捡起来”,然后一起动手。
今天,我有意放慢节奏,慢慢引导。
“呀,你把棉签洒了!”
“对呀!”
“为什么呀?”
“………”没有回应。不知道是故意不回答,还是不知道怎么回答。
正考虑怎么继续,小家伙来了一句“棉签爸爸要用的”。
“对呀,妈妈也要用的,那你把棉签都洒在地板上,它们就会脏掉,那以后爸爸妈妈就没得用了。你把它们捡回来好不好?”
“妈妈你帮我一起捡”。
“你来捡,我帮你把口袋打开”。
“好吧,妈妈你拿口袋”然后他自己一个人捡回,最后还趴地板上把床底下都检查了一遍。
等他回到床上,我说“刚才妈妈看手机,没有及时给你讲故事,对不起哦!那我们现在开始好不好?”
“好!”
然后我们开始亲子阅读,又看他在床上蹦蹦跳跳好开心的,今天晚上又玩出新花样了——跳起来,落下的时候直接坐床上,后来还把小熊作为落下的目标。专注地看他玩也是一种乐趣和享受,而因为我的专注,他越发地开心。
事后反省:
1、当孩子催促时,我的回应不当。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抬起头来看着他说“等妈妈一分钟,妈妈需要回一条信息,谢谢你!”。首先,抬头看他表示关注,我想那会他的“捣乱”行为就是为了引起我的关注。其次,在需要孩子等待时,应该给出具体的时间期限,而不是“等一下”和“马上就好”这样模糊的概念。具体的时间期限会给他安全感,而模糊的时间概念会让他陷入不知所措的慌乱。最后,感谢会让他觉得自己的等待是有价值的。
2、我以往的处理方式1,虽然比直接吼一顿要好,但是剥夺了孩子表达和纠正错误行为的机会,还给了孩子不当的语言示范——“臭小子/小坏蛋”,虽然这是我对他戏虐的称呼,并无恶意,但孩子不会区分,只会模仿。还有诸如“小屁孩子、小笨蛋,傻孩子”之类的,在大人嘴里这是一种昵称,但是经孩子模仿再用于同伴之间时,就会被我们认为没礼貌,其实根源就在我们自己。所以,孩子就是我们的一面镜子,时时照见我们的不当行为。
3、以往的处理方式2,比方式1好一点,给了孩子修正自己的机会,但是没有给孩子思考的时间,也没有给表达的机会。
4、今天的处理方式弥补了以往的不足,但是询问的水平还有待提高。当孩子还小的时候,完全开放性的询问,像“为什么”、“怎么办”、“你说呢”这些,往往会得不到回应,或答非所问,这受限于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最好采用引导式问话,比如“你是要…,还是要…”。像今天,我可以问“你这样做是要妈妈看你对吗?因为妈妈看手机不看你。”虽然这样问话有诱导的嫌疑,但是这能帮助孩子梳理思维。
5、当孩子出现“捣乱”行为时,先不要着急发火、呵斥,请努力寻找孩子行为背后的密码。今天晚上儿子的行为意图很明显,就是为了打断我看手机引起我的关注。起因在我不在他,如果我不分青红皂白一顿骂,那就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
6、在跟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不要被轻易地打扰,应该专注而有效。心不在焉地陪一晚上,还不如专注地陪一小时,这就是为什么提倡“高效陪伴”。
7、享受和孩子相处的每一分每一秒吧,一眨眼,孩子就长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