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关于女性健康,十分想推荐给所有人。虽然作者说自己语文不好,但在我看来已经很优秀了,科普文章居然还很有故事性,完全不枯燥,翻开以后就停不下来。本书不仅有对医学知识的普及,有对女性的关怀,还有对医患关系的思考,让我收获良多。
生死是两扇门,看尽世道人心。
书摘
我的女儿,我的孩子,不论将来发生什么,不管碰到多大的挫折,不管陷入多深的泥潭,记得珍爱生命,永远不要害怕,任何时候,记得只要回到妈妈身边,一切都有办法。
很多知识要是没有切身体会在里面,没有经过你自己的思考和琢磨,那知识还是知识,还是书本上的铅字,还在别人的头脑里,不属于你。
多少年的老规矩了,没办法。也好也不好,好在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坏在小医生们不容易有成就感。这就像一直刻苦努力学习的孩子,考试总得双百分,父母也就是淡淡一笑说保持成绩,但只要一次得了 98 分,就会遭到父母的严厉教训甚至体罚。这种孩子最后可能很优秀,但是性情和人格并不见得完好,内心深处甚至永远不自信,恨自己做不到极致,或者一心奔跑向前追逐目标,忘掉生命中更重要的东西。
有能力改变环境的人永远是少数,沉默的大多数还不是就随着环境往前走。
我们越来越少看到医生苦口婆心地劝某个病人做手术了,尤其是人和人之间的信任越来越成为一种稀缺物、奢侈品的年代,老话不是说“上赶着没有买卖”吗?医生的世故和厚黑一旦用在病人身上,将产生根源性的悲剧。
总之,医生并没有掰开了揉碎了告诉病人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做的好处是什么,不这么做的问题在哪里。不论什么原因,他没有让病人顺应和配合自己的治疗方案将手术进行到底。如此,不论医生觉得自己多忙多累并且多么头头是道,其实一个失败案例已经从他手中流出了。总是这样的话,整个上午,医生即使不喝一口水不去一趟厕所,即使再辛苦,再腰酸背痛,再口干舌燥,看了再多的病人又能怎么样呢?医生有没有考虑过将自己的社会价值最大化呢?有没有考虑过不让自己的工作前功尽弃呢?某种意义上,医生应该具备这种追求完美、苛责自己有始有终的偏执和怪癖。
永远不要把追求财富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有梦想并且去追逐梦想更重要,把该做好的事情做到极致,你想要的东西就会随之而来。
只有对某一事物真正地喜欢和痴迷,并且不计较得失,才能把事情做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