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成长是始终游走在舒适区边缘
主动做和原先那种靠意志力做完全不一样
最佳的学习区域在拉伸区内,舒适区边缘。在这个区域,我们既有成就,也有挑战,进步最快。事实上,它就是难易匹配的意思:既不要太难,也不要太容易,难易适中的地带才是学习的心流通道。
匹配原则不只适用在学习这一领域,在我能观察到任何领域,健身,运动,阅读,学习几乎都遵循这个规律。
知道了这个原理后,我们就应该花大量的时间去梳理哪些内容处在自己的拉伸区,既梳理那些会做但特别容易错或者不会做但稍微i努力就能懂的内容,然 后在这个区域内努力。
1,距离太远的,我们把握不住
距离我们太远的事物,我们通常无法把握,无论它们是令人痛苦的还是令人享受的,理想的状态是持续获取与自己当前能力相匹配的财富或自由。
2,人们常说底层概念,底层规律,那到底什么是底层呢?在我眼中,能解释得现象很多,这个概念就越底层。
从这个底层概念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不管做什么,不管当前做的怎么样,只要让自己处在舒适区的边缘持续学习,你的舒适区就会不断的扩大,拉伸区也会不断扩大,原先的困难区也会慢慢变成拉伸区,甚至是舒适区,所以,成长是必然的,也可以肯定地的是,速成是不可能的。
3,一切为了匹配
刻意练习的要素看上去各自独立,实际上环环相扣,互连互通,而它们最终都指向匹配
我们每次行动遇阻时都会一筹莫展,但只要细想就能发现,不管你遇到的是什么问题,其根源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这个问题太大,太模糊。
你只要拆解目标——把大目标拆分为小目标,任务就会立即从困难区域转移到拉伸区,这样你就愿意行动了。所以,从舒适区到拉伸区的策略:提炼目标。
在拉伸区练习的一大特点就是要有关注点,关注点越多越细致,我们的注意力就越集中,提升的效果就越明显,因此,跳出舒适区的最好办法就是去发现和收集那些要点,也就是每次行动的小目标。
目标清晰了之后,极度专注也自然能做到了,所以,学习不只是一味的努力,成长也不只是需要打鸡血,拼意志力。只要站在舒适区边缘,一点一点往前走,同时和时间做朋友,你肯定会在不敬意间发生蜕变。
深度:深度学习,人生为数不多的好出路
何为深度学习:
人的学习分为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两个层次
被动学习:如听讲,阅读,视听,演示,这些活动对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为5%,10%,20%。和30%。
主动学习:如通过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将被动学习的内容留存率提升到50%,75%和90%
读书金字塔:
从浅到深依次为:听书自己阅读,自己读书+摘抄金句,自己阅读+思维导读/读书笔记+践行操练,自己读书+践行操练+输出教授
从知道到做是一种巨大的进步,然而自己知道或做事一回事,让别人知道或做到又是一回事,明明心里想得挺明白,讲得时候就开始语无伦次了,如果再让你把知道得内容写下来呢,你可能觉得根本无从下笔,遇到这种困难才是深度学习得开始。
罗振宇曾提到:真正得学习就像是缝扣子,把新知识缝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逼迫自己原来的知识结构对新知识做出反应,然后把这些反应用文字固化下来,链接的过程就完成了。
可见,缝接是深度学习的关键,而大多数人只完成了获取知识,却忽略了缝接知识这一步,因此,他们的学习过程是不完整的。
浅层学习满足输入,深度学习注重输出,从想法到语言再到文字,即将网状的思维变成树状的结构再变成线性的文字,想当于把思想从气态变成液态再变成固态——那些固态的东西才真正属于自己。
所以,逼迫自己获取高质量的知识以及深度缝接新知识,再用自己的语言或文字教授给别人,是为深度学习之道。
深度学习有以下三个步骤:
1,获取高质量的知识;
2,深度缝接新知识;
3,输出成果去教授
提高学习深度学习的能力有三种方法:
一,尽可能获取并钻研一手知识;
二,尽可能用自己的话把所学的知识写出来;
三,反思生活。
深度学习的好处:
1,深度学习除了能让我们不再浮躁,能磨练理智,还能带来诸多好处,譬如跨界能力的提升;
2,深度学习还能让人产生灵感;
2,深度学习还能让我们看到不同事物之间的更多关联,产生洞见;
第 二节:关联和体系
无关联,不学习
在《这样读书就够了》一书中,赵周提出了读书的三个步骤:
1,用自己的语言重述信息,即找触动自己的信息点;
2,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讥讽关联自己生活的相关知识;
3,我的应用,既转为行动,让自己切实改变
这即是有效阅读的三个步骤,也是深度学习的三个层次;
1,知道信息点,
2,关联信息点
3.行动和改变
不难看出,知道信息点,是最浅层的层次,完整深入的学习还包含关联和行动,不管这个新知识让人多警醒,使人多震撼,若是无法与已有的知识发生足够的关联,它存活不了太久;
孤立的知识就像沙粒,只有关联才能将其聚沙成塔,形成稳固的知识晶体,最终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
事不关己,不关联
知识的获取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与自己有关联,以及这种关联有多充分,对别人有用的东西可能与自己并没有关系,那就果断将其放弃,把握与自己有关的筛选原则,会让关联效能大大提升。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隐蔽条件不能忽视,你需要明确的目标或强烈的要求。
如何获取关联能力
1,首先,手中有锤子;
2,其次,输入足够多;
3,再次,保持好奇心;
4,最后,常说一句话。
总有一些话让人听后一次就难以忘记,但凡收获一个感悟,了解一个观点或是学到一个知识,只要触动了自己,就要想办法让它效率最大化,而效率最大化的办法就是主动关联道别处,并让自己的行动发生改变。
体系:建立个人认知体系其实很简单
个人成长的目的已经不是知道和理解了,而是判断和选择。正如万维刚所言,真正的知识不是你知道了她,而是能运用它帮助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而活选择,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点正是学术知识体系和个人知识体系的重要区别。
所以在个人成长领域,没有最优,最确定,最权威的认知体系,只有最适合我们当前状态的认知体系。换句话说,知识不一定能给我们带来认知能力,而认知能力必然包含有效的知识。这部分有效的知识是能帮助我们判断,选择,行动,改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
只学让自己触动的
人的能力是无法跳跃发展的,只能在先有基础上一点一点向外扩展,而扩展的最佳区域就在舒适区边缘。
认知也是一种能力,同样遵循这个原理:处于认知圈边缘的知识与我们的实际需求贴合得最紧密,因此也更容易让我们产生触动,进而与先有的知识进行关联。而他人认知体系中的很多知识,纵使再有道理,如果距离我们的认知或需求太远,就相当于处在了学习的困难区
我们不需要全盘掌握他人的知识体系,只需要掌握那些最触动自己,离自己需求最近的知识。
触动碎片能够与自身密切结合,慢慢变成自己的一部分,最终织出一张属于自己的认知网络。体系的本质就是用独特的视角将一些零散的,独立的知识,概念和观点整合为应对这个世界的方法和技巧。
搭建个人知识体系的真相,打碎各家的认知体系,只取其中最触动自己的点或块,然后将其拼接成自己的认知网络。
从万事万物中学习了-只要学的东西是能触动自己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不管是读书,上课,还是自我反思或与人交谈,都是贴近自己的成长方式。这样成长不仅高效,而且非常接地气,甚至能消除学习的焦虑。
有了触动,学习的机会就来了
触动是最好的筛选器
我们潜意识的感性能力完全可以作为学习的筛选器-通过情绪触动,识别与自身需求结合最紧密的内容。紧紧的抓住这些内容就可以让自己处在舒适区的边缘,高效学习,快速提升,把它命名为触动学习法。
每一个想成长的人都去进行每日反思,因为她可以提高自己对生活细节的感知能力,和一般的日志不同,每日反思不是记流水帐,而是留意每天最触动自己的那件事,不管是好的启发还是坏的体验,都写下来复盘,写的越细越好,一个触动点若是能转化为一个认知晶体,我们的生命质量和密度将远远超过那些不反思的人。
j仅仅触动还够
不是所有的触动都是有效的额。当一个新知识靠近我们认知圈边缘的时候,触动产生了,但触动产生并不意味链接紧密。为了留住它,让它成为自己体系的一部分,就得想办法和它发生关系,产生链接,这长链接越多越好,但主要表现在一下三个方面;
一是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解释新知识,这会促使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对新知识做出反应;
二是在需要的时候能够顺利提取知识,提取不出来的知识就是伪触动。
三是在生活中能够经常练习或使用这些知识,、因为实践是产生连接的终极方法。
最终,所谓的学习成长,诸如阅读,写作,培养习惯,练习技能,建立认知体系,等等,本质上就是一回事:在舒适区边缘,一点一点向往扩展。
想通了这一点后,一切就都简单了。
第三节打卡+反馈+休息
打卡:莫迷恋打卡,打卡达不出未来
现实生活中的打卡大军,几乎都缺乏觉知,在助推期结束后不能及时,主动的调整动机,导致深陷其中,却不知其害,当然,也有一些人能够做学习与打卡相结合,究其原因,并没有什么神秘之处,不过是因为他们的行为动机没有改变-打卡只是学习活动的附属品。
只要一个效方法就能够立即改变,那就是用记录代替打卡。每次学习后,只做行动记录,不做打卡展示,把学习过程记录下来,既可以看到自己的学习轨迹,也便于每周复盘。
虽然看上去和打卡是一样的,但这样做没有打卡和任务的压力,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到活动本身,而不是完成任务上,,只要专注于活动成长本身体会其中的乐趣,就能保持强烈的学习动机,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打卡于记录,看似只是叫法的不同,但其中的差别非常微妙,需要悉心体会,同时,我们在任务设置时使用新策略:设下限,不设上限。
这种策略的智慧之处在于规避了任务闭合需求,只要觉得有意思,你就可以一直学下去,直至觉得自己有些吃力。
除此之外,这种策略也极其符合刻意练习的原则-让自己始终处于舒适区的边缘。
反馈:是时候告诉你什么是真正的学习了
1,是否有及时,持续的正向反馈,正是产生学习效果差异的关键
2,科学的学习策略是产出作品,获取反馈,驱动本能脑和情趣脑区玩玩玩,而不是一味额努力坚持,让理智苦苦的去学学学,这看起来很违反直觉,这看起来违反直觉,但它确实成为优劣学习者之间无形的分水齡。
有作品意识才有未来
有了这种认知,人是会迅速改变的,-会拥有比清晰而强烈的作品意识,会更加重视输入和应用,会倾心打磨作品,主动换取外界的反馈。
1,教是最好的学
2,用时最好的学
3,输出倒逼输入
4.请用作品说话
这真是见效最快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