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15年开始,思维导图成一种风靡全国的工具,产品运营技术都会用到,开会学习生活都有他的影子。其实在国外,东尼·博赞的思维导图早就成为人们生活工作的一种工具。
什么是思维导图?这个很多人都知道,就像我们的大脑,思维导图的灵感来源于我们的大脑,是一种工具,过程,也是一种结果。赵国庆先生的这本书——《别说你懂思维导图》算是大大的普及了我对于思维导图的理解。2015年做微型计算机的课程大作业,当时的流程图是用Processon做的,后来开始接触思维导图。现在用的是Xmind(思维导图有很多软件可以用,不过MindManager要钱。。)
昨天和一个朋友交流,使用xmind重症患者,结果我问“你知道怎么看xmind图吗”,回复“不是很简单吗?”一问中心主题看完看什么,他的回答是随便看。。我就笑了。事实上很多人会用思维导图,但是真正会用和会看的很难讲。
如何阅读思维导图
看到这张图,说先要看的是中心主题,也就是这本书的书名,可以使用一些图片帮助自己记忆和别人一眼抓住重点。其次是看主分支,包括理论,应用和操作(这本书还有观点篇的),顺序应该是右上角45度开始看,顺时针的方向排序。然后顺着主分支到子分支的方向细分。不论是阅读思维导图还是制作思维导图,最好按照这个方向来排序。
再来就是逻辑关系,主分支和子分支之间的关系包括层次(包含所属示例)和兄弟关系(顺序和并列)。
理论篇
理论部分包含了思维导图的起源以及我们平时做笔记的习惯分类,作者对于博赞的记忆术的评价以及关于记忆的理论解释,线性非线性思维和思维导图的优势。思维导图的优势在于将我们的思维可视化,通过关键字和图片颜色等可视化的方式将我们的知识和脑海中的东西呈现出来;同时通过联想和想象激发我们的思维,组块化和顺序层次将思维进行整理,最终形成非线性思维。
所谓非线性思维是相对于线性思维而言,前者就像我们的神经元之间的结构一样,细胞体之间有突起连接,一个神经中枢中汇集着多个神经元,是立体化,无中心无边缘的。而线性思维就是单向的思维逻辑,缺乏变化。
操作篇
操作篇主要讲的是规则和禁忌,秉承着看得懂,简约至上 的原理。其实现在的思维导图软件都已经帮我们完成了规则这个部分,当然如果是手绘思维导图,建议看看,思维导图画出来的结果应该是不仅自己看得懂,别人也能看得懂才行~
同时还要注意,人的大脑只能记住的模块是5-9,所以思维导图的分支尽量在9个以下,我发的图都是偏多的~所以在制作思维导图的后期还需要对思维导图进行整理还排版,一来提取出关键信息,重新测试自己,加深记忆,二来方便自己和他人的查看。
作者在书中提到制作思维导图特别是做读书笔记是很多人习惯照搬目录,这是禁忌。而在我看来,照搬目录视情况而定。正如《如何阅读一本书》上说的,看书的第一个步骤是看目录,看作者,看序言和后记,这方便我们阅读这本书,对书的框架有一个初步的理解。那么,一本好书,一位好作者,他的目录制作一定是包含了他的心血,所以在目录对于做思维导图,方便自己梳理文章脉络,有利于回忆出书上的大致情节or模块。当然,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懒~
应用篇
思维导图的应用范围很广泛,但也不是所有的情况下都要使用思维导图。值得一提的是思维导图在时间管理,个人管理以及团队协作方面的应用。
时间管理上可以使用四象限法,二八分原理,备忘录和计划法。大家平时使用的一般是备忘录法,对于琐事或者怕被遗忘的事情都可以使用备忘录,计划法也是很常用的一种方法。这里推荐四象限法,可以把事情按照重要紧急,重要不紧急,不重要紧急和不重要也不紧急来划分,按照这个模式划分完,基础上你就知道怎么处理好这些事情了。
按照这个逻辑,其实思维导图的意义就在于帮助我们更好的划分各类情况,做备注,使得思维清晰化。
这本书需要吐槽的一点就是,作者认为在做头脑风暴时仍要按照规则画图,不得不多,所谓头脑风暴不就是想到就画吗?如果还被规则限制,那么思维就会被打断吧~
其次就是这本书理论部分太多,时间部分讲的东西应该说还是没有很深入的讲解,可能出现看完还是不知道如何应用在一些具体情况里。不过,工具只是工具,用的熟练了就水到渠成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