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手机等朋友,朋友来了,我顺手把手机收到手机包里。那是自己手工做的包包,自我感觉做的非常漂亮,也做了送给朋友。
朋友一看就说:你给我的还没用,舍不得,怕放在包里磨坏了。
我不禁笑她:还记得那篇文章吗?好东西在使用中才能体现它的价值!她也笑了,说:明天就用。
那篇文章说的是作者同学的太太去世了,同学在整理太太的遗物时,发现一条雅致、漂亮的丝巾,高昂的价格标签还挂在上面,那是他们去纽约旅行时,在一家名牌店买的。
他的太太一直舍不得用,想等到一个特别的日子,但终究还是没有等到哪个所谓的特别的日子……
看到这篇文章,就想起娘家老旧的抽屉里,静静地躺着的一盒12只的彩色铅笔,一盒色彩斑斓的丝线,和3支盘旋向上的宝塔型蜡烛。
那是妈妈到上海出差时买的,那三支粉红浅黄淡蓝的蜡烛,还带着淡淡的香,在平常只见过白色蜡烛的我们眼里,那就是《格林童话》啊!
不记得什么时候了,从看到抽屉里有这些好东西,我就总爱打开抽屉,拿出来看上一会,闻闻香气,再装好放回去。
我们兄妹三人,从小学中学大学到工作成家,一直没舍得用,如今我们的孩子最小的也上了大学,这些东西错过了两代人……
这些东西放到用不上了倒还好说,因为她们依然的美丽,因为她们承载着我们儿时美好的记忆,或许还有我们兄妹仨不经意间被塑造的惜物克制的品性.....
但是其他的一些东西,比如,全毛华达呢,甚至从内蒙买的羊皮,当时做的比较高档的衣服,按妈妈的话说要等喝茶的时候穿(不是现在的喝茶哦)。
但是,很遗憾,真的没有几次喝茶的时候。现在那些衣服以及那些好料子,还躺在妈妈的柜子里,依然崭新,只是,已经失去了价值……
我们这代人的小时候,是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爸妈收入也不高,双方老人要孝敬,兄弟姐妹多,要帮衬,自己的孩子也多,要抚养,几乎家家户户上有老下有小,日子都过的紧巴巴的,自然养成了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舍不得用的习惯。
家里这些好东西的意义,更多地体现在精神上的满足吧!就像我小时候看着彩色蜡烛彩色铅笔就满心欢喜,那些衣服料子,想必妈妈每每翻腾着看时也是满心欢喜吧!
如今,我们已经进入物质极大丰富,国家都在刺激消费的时代,人民的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都有了较大的改善,很少再会为寻常生活发愁。
但是,因为几十年物质匮乏生活艰辛而养成的节俭习惯,养成的舍不得的习惯,我们许多的人依然保持着,这个习惯会在不知不觉中消减我们的幸福感,增加我们生活的艰难度,制造纠结、纠葛,甚至也可能会给我们带来终身的遗憾......
同学告诫作者:“再也不要把好东西留到特别的日子才用,你活着的每一天都是特别的日子。”
在不是太奢侈的物质精神生活基本都能被满足的现在,我们的节俭观是不是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浪费不囤积,就是节俭;物尽其用,就是节俭;求喜欢求品质而不单纯地求便宜,就是节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