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受害者心态型牢笼:当遇到不好的事情的时候,喜欢在心里反复的想,为什么是我?走出这个牢笼,我们应该反问自己,为什么不是我?不好的事情,并不会针对性的选择好人或者坏人而发生。好人和坏人,也不是一个绝对对立的概念。
2.逃避型牢笼:面对不好的事情,我们用其他方式来替代自己的情绪体验,比如吃糖。当我们这么做的时候,我们不断的逃避感受的时候,也正是逃避现实的表现。长此以往,我们会感觉不到生活的真实。走出这个牢笼,我们要做的,就是告诉自己一切情绪都是暂时的,去感受自己才能够真正地治愈自己。
3.自我忽视型牢笼:习惯无条件的帮助别人,习惯按照社会的要求去追求成就,从不顾及自己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在追求所谓的成就的时候,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样的我们,应该好好的花一点时间来爱自己了。我们需要知道自己的重要性,这一生,与自己相伴终身的不过自己一人而已。
4.秘密型牢笼:拥有秘密会人,自己的感受会被隐藏在秘密的背后,从而感受不到真实的自己。自己便无法温暖,而是逐渐的冰冷。作者说要走出这个牢笼就是在适当的范围内说出自己的秘密。
5.内疚和羞耻性牢笼:这个牢笼里的人,习惯性的在心里觉得我不配、这是我的错,情况应该更糟糕才对。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更多的关注未来,关注眼下我们所拥有的东西,而不是停留在过去无法自拔,总认为自己低人一等。为人父母的人,要多给孩子一些肯定和鼓励,不要给孩子种下我不配的种子。
6.未解决的悲伤型牢笼:面对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始终无法走出来。比如面对亲人的离世,我们悲伤不已,觉得这辈子便再也无法对话了。这种感受在我第一次感受到死亡的时候,印象深刻。虽然那只是一部电视剧,我依然哭得稀里哗啦。《春光灿烂猪八戒》里,女主假死的那一段。我脑海里总浮现那句话,感觉人是那么的无助,原来我们面对死亡,无论我们哭得多么悲伤,那个人都只能静静的躺在那里。他再也不会感知我们的感受。面对这样的牢笼,我们要做的是,把想不清楚的事情放下,接受它无法解决就可以了。
7.僵化思维型牢笼:总认为自己的想法是对的,我们总试图用自己的看法改变别人的看法。这一点在我家里体现非常突出。我公公总想改变我婆婆,我总想改变我公公婆婆还有先生。作者说,在冲突之中坚持自我的立场,同时也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更不要控制对方。反思自己,在工作中我或许多做前者,坚持自己的立场;在家庭中,我应该多做后者,不要去强加意志给家人。
8.怨恨型牢笼:书中举了关于婚姻的事例。的确,在婚姻中我们总是更多的怨对方没有做什么,而不是去夸赞对方做了什么。作者在案例中讲到的是,把对方的优点找出来,说出来,写出来,把自己的优点也找出来,说出来,写出来。这样相互的感谢彼此的付出,才能够感受到对方给自己的爱,怨恨自然也就减少了。夫妻、父子、亲朋,我们都应该坚持这么去做。
9.恐惧型牢笼:当我们对一件事充满恐惧的时候,爱就会消失。一件事如果已经发生了,就不要再天天活在恐惧当中。我们经常被“如果”掌控,让我们整天生活在恐惧之中。列出你害怕的事情,判断哪些会真正发生,哪些不会发生,然后再想办法预防哪些可能会真正发生的事情。
10.评判型牢笼:贴标签,划界限。我们需要通过评判来划清界限,不用给被人下过多的定义。
11.绝望型牢笼:作者是进过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人,在80多岁生病住院的时候,因为过于难受感觉非常的绝望。后来当她回忆起自己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日子,发现现在的痛苦也许也不算什么,那就这么耗着吧。后来自己身体又好了起来。我一直对退休有着消极的看法,认为退休之后,多数要么是疾病产生,结局也不过只剩下了等死。现在看来,这种想法就是陷入了绝望的牢笼。说到这里,还有我关于体制内35岁想法,也算是一个绝望的牢笼吧。感觉是想进进不了,想放弃又舍不得放弃。绝望的牢笼让我们过早的放弃。作者说,只有我们活着,才有可能拥有一个不同的明天的体验。
12.不宽恕型牢笼:正所谓宽恕别人,放过的是自己。我想起一个词语,绝交。大学有个同学,我也没明白为啥,突然就说要和我绝交。我这人,自认为从来胆小不愿意得罪别人。后来有人告诉我,说是因为我对别人帮我办的事情,要求过于完美,而没有感恩。后来我也不断反思,自己是不是这样的。这或许就是追求完美的人对自己和别人的伤害。我不知道,那个刻意回避我的室友,你是否还好?我很庆幸自己试图过几次联系她,想要表达我内心的真实想法给她。我以为绝交不是最佳的方法。在这里或许也得到了证实。
我原单位的同事,因为又要问问题,问也问不清楚,还到处说我不给她解释。我很生气,有天早上,我说你既然说我不给你讲,那就别问我呀。后来她真的不敢问我了,但我觉得我心里到有些不好受。或许我可以更耐心一点的,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不是毫无原则和界限,但我总是不想我的生命中出现过的任何一个人怀着恨离开我。即便有些人是默默的消失在我的生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