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宗时期,寇准两度拜相,一次是景德元年(1004年)至景德三年(1006年),一次是天禧三年(1019年)至天禧四年(1020年),奠定其名相地位的是第一次拜相时,景德元年(1004年)闰九月,辽国萧太后和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围攻定州(今河北省定州市),朝野震惊,王钦若、陈尧叟等人主张迁都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或成都避难,而宰相寇准则力排众议,坚决要求真宗北上亲征,并且把主和派核心人物王若钦调离京城,出任地方官。经寇准多次劝说,真宗终于在是年十一月二十日出发亲征。两天之后,真宗一行抵达韦城(今河南省滑县东南),因种种原因真宗又动摇起来,寇准又一次劝说:″官家现在只能前进,不能后退!河北诸军日夜盼望官家到来,若是现在撤退,军心必然大乱,辽军趁势前来攻打,恐怕到不了金陵就成了辽军俘虏。”真宗听后大惊失色,不敢撤退,继续前行,于十一月二十五日到达澶州南城。澶州以黄河为界,分南、北两城,北城直面辽军,南城相对安全,真宗不想去北城。寇准劝真宗:″宋军的主力都在北城,官家如果不去北城,亲征就没有意义了。再说各路大军已经陆续到达澶州,不会有什么危险。″高宗勉强到了北城,在城楼上召见了各军将领,宋军将士得知皇帝亲临前线,士气大振。
宋、辽双方在澶州相持了十余日,宋军坚守在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死辽军统帅萧挞凛,辽军唯恐腹背受敌,于是秘密派人议和,正中真宗下怀。经过几番交涉,双方议和成功,和约规定:北宋每年输送给辽国绢20万匹,银10万两;双方为兄弟之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澶渊之盟以后,大致保持了百余年的和平,促进了两国间的贸易和民间交往,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融合。
澶渊之盟后,真宗对寇准相当信任,可是却经不住王钦若的若干次的挑拨离间,于是渐渐疏远寇准,最后找了个借口罢免了他的宰相职务,让他去河南、陕西等处任地方官。
景德三年(1006年),王旦被任命为宰相,在相位长达十二年之久。王旦颇有宰相风范,知人善任,不计个人恩怨,举荐了许多德才兼备的人才。寇准多次抨击王旦,但王旦非但不计较,还在真宗面前称赞寇准。寇准罢相后,曾托人去求王旦,希望能得到使相(名义宰相)之职。王旦故作惊讶地说:″使相之职,岂是可以私下求人得到的吗?″寇准十分不满。后来寇准被授予使相之职,真宗亲口告诉他,这是王旦推荐的结果,寇准听后深表惭愧,自叹不如。
不仅如此,他在真宗劳民伤财的″天书运动″中,不仅没有劝谏反而推波助澜,他不仅主动要求参加封禅大典,还向真宗汇报其辖地乾佑山出现″天书″,以此迎合真宗以取得宠信。他后来虽然如愿以偿二次拜相,但时间不长便因″乾佑天书″骗局被丁谓等人抓住把柄逐出相府。
说起第二次罢相,还有他个人性格上的原因,两件事都有丁谓有关。一次宴会时,寇准的胡须沾上了菜汤,丁谓亲自帮寇准整理干净,寇准不仅不谢谢他,还笑着讽刺他,说参知政事(丁谓的职务)是国家重臣,竟然为上司捋胡子。弄得丁谓下不了台,从此怀恨在心。天禧四年(1020年),真宗病情恶化,几乎无力处理国家大事,朝廷出现权力真空。寇准秘密面见真宗,希望能让太子监国,同时请求罢免丁谓,真宗同意了。寇准找知制诰杨亿草拟诏书,杨亿深知此事关系重大,起草诏书时连身边服侍的人都不让靠近,但寇准贪杯,酒后泄露了机密。丁谓得知此事后,联合刘皇后和曹利用,抢先在真宗面前告状,寇准第二次被真宗罢相,时为天禧四年(1020年)七月。不仅被罢相,还连遭贬谪,先被贬到安州(今湖北省安陆市),又被贬到道州(今湖南省永州市道县),真宗去世后,他又被到雷州(今广东省湛江市南),不久病逝于那里。
寇准,一代名相,不过名相光环下有阴影,有光环,有阴影,寇准的形象更丰满,更真实,更可信。阴影似亳无损于光环,即如暇不掩玉一样。名相光环下有阴影,那么名师、名医、名记等一干名人的光环下也有阴影吗?当然有!名人有阴影,芸芸众生更有阴影,只不过他们面广量大、头上没有光环而已。
有一句老话流传了千百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由寇准而及今人,由中国而及外国,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2021年5月15日下午于盛世嘉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