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欣,两岁男孩的妈妈,正面管教讲师和非暴力沟通践行者。
-正文开始-
最近带儿子在早教中心,经常会遇到攻击性比较强的孩子,看这些孩子的父母,通常不知道如何处理,殊不知父母的处理方式对于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不正确的处理方式不但不能够制止,无形中可能“助长”或者“强化”了孩子的行为。
跟妈妈们的闲谈中,以及我自己的观察了解到,通常在面对孩子动手的时候,家长的处理方式有三种:
第一,无关紧要型
这类家长可能并不认为自己的孩子动手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只是单纯的当成孩子之间的玩耍,所以看上去不以为然。
但站在被打的孩子家长角度,下次遇到这个孩子一定会避而远之,这样其实对孩子的成长没什么好处。我们肯定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惹人烦吧。
第二,不知所措型
这类家长属于比较焦虑的,知道自己的孩子动手不好,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想引导孩子但不知道从哪里下手,也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些什么才能帮到孩子。
第三,单纯制止型
这类家长也是焦虑型的一种,在孩子玩的时候紧紧抓着孩子的手,一边说着大家一起玩,一起玩,其实家长忽略了,抓着孩子的手,孩子能玩啥呀?
这也是不知道如何处理的典型表现,由于怕伤到别人的孩子,又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只能随时加以监视,随时制止孩子了。
第四,以牙还牙型
这类情况比较常见于男性家长,或者老人带孩子居多,遇到孩子打人就赶紧打回去,“你再打人我就打你哈!“
其实这类家长忽略了身教的力量,孩子的很多行为都是在模仿大人,我们用打人的方式制止孩子打人的行为,是永远不可能奏效的。
**我们再来分析下孩子“打人”的行为是何时开始的?以及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
1岁左右,孩子处于手的发展的重要时期,他并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双手,并且时刻用自己的双手在探索世界。
这个时候孩子对别人(有时候是对妈妈)动手是无意识的,他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甚至不知道轻重。
这个时候,如果家长对于孩子“动手打人”的行为予以无意识的激励,比如觉得好玩就夸孩子,孩子在大家的反应中得到了“认可”,就可能会发展成打人。
1岁左右宝宝如何正确引导:
这个阶段的正确引导非常重要,也非常简单,轻轻握住宝宝的小手,嘴里说:“你喜欢妈妈(小朋友)是不是?要轻轻的摸。”并且同时给宝宝示范。
孩子都是通过模仿习得很多行为,我们通过和善而坚定的方式给孩子示范和引导,重复几次孩子就知道那种方式是可接受的了。
2岁左右,孩子在自主意识发展的重要时期,学会了说“不”。有时候,动手打人,就是在表示“不行,不愿意”或者拒绝。
如果1岁左右的时候没有得到正确引导的孩子,这个时候在跟其他小朋友争抢玩具的时候,就会比较容易用这种方式表达“不愿意给你玩,不要来抢我的玩具”等含义。
2岁左右宝宝如何正确引导:
这个时期的宝宝已经基本懂得了“你的,我的,等待”的含义,宝宝的察言观色能力是很强的,他看到家长的反应,潜意识以此来决定自己下一步如何做?
当孩子出现攻击行为时,严肃的制止,并且把孩子带离活动范围,用和善的语气坚定的告诉孩子刚才的行为是不被允许的。如果再一次出现,我们只能离开,不能继续玩了。
孩子可能会哭,会反抗,这个时候,家长的坚定是非常重要的,孩子会有情绪的释放,我们可以陪伴他,接纳他的情绪,但是要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孩子,这个行为确实不被允许。
等孩子安静下来以后,再给孩子一次机会,让孩子回去玩,孩子通常会停止刚才的行为,也有可能会再次试探,那家长就得说到做到,再次将孩子带离活动圈。
这个过程确实挺考验家长的,但是我们为了帮助孩子,必须学会这么做。家长的语言和行为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极其重要。
如果孩子的攻击行为已经对别的孩子造成了影响,比如把别的孩子打哭了之类的场景,要带着孩子给小朋友说“对不起”,因为小孩子这个时候已经吓怕了,平时会说也可能不会说,家长无须强迫,给孩子一个示范,然后把孩子带离活动区域单独重复刚才的话。
除此以外,家庭环境的影响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也是潜移默化的。
常见的就是家庭暴力,父母之间的,或者父母对孩子动手的情况,也会无意中给孩子埋下攻击性行为的种子。
有时候,家长可能会觉得,孩子的某个不可接受行为,我用打屁股的方式惩罚他,让他记住这个教训,他下次就不敢了。还要逼迫孩子说出“不敢了”。
但实际上,我们反思一下,这样的情况奏效吗?当时可能停止了某个行为,那么下次呢?肯定还会再犯,你用同样的方式,如此循环往复,大人气的不打一出来,越来越没了耐心,孩子呢,玩得不亦乐乎,甚至学会了动手打人。
对不起,我想说,动手打孩子,真的是父母“不知道该怎么办”的表现,遇到事情不知道怎么处理了,只能动手打人了。大家想想是不是这个理。
我家有个很明显的例子。
儿子喜欢拿爸爸的眼镜,尤其在晚上睡前,爸爸已经累成狗了,拖着疲惫的身体给儿子讲睡前故事,当马骑,这个时候儿子拿起爸爸的眼镜,爸爸哪有耐心,肯定气的不行了,以前就打屁股,打完儿子还说疼。
后来没办法了自己生气就摁住孩子不让动,孩子反抗呀,他就问下次还敢吗?嘴里回答不要,可是呢?这个游戏在我家已经持续很多次,很多次,很多次了,这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吗?
我儿子已经深深的爱上了,当他抢爸爸眼镜时,爸爸那幅气急败坏的样子,玩的不亦乐乎。好在儿子没有学会动手“打人”。
那么,孩子被打了怎么办?
其实,最近几次,儿子经常是那个被打的人。
他的性格随爸爸比较温和,骨子里就没有攻击性的因子,以前玩具被抢了还会哭,现在基本愣一下也就走开了。或许他已经知道了下次这个玩具还可能会转回来了,不争不抢的。
我和爸爸从“玩具之争”探讨了很多,统一对儿子在外的社交采取了不干涉的态度,保持一定的距离让孩子自己去体验,但是遇到攻击性很强的孩子,还是会小心谨慎的保护他,如果不严重,也就随他去了。
有的时候也会干涉,比如早教课上老师发玩具,他的玩具被别的小朋友拿走,他会有意识再拿其他小朋友的(模仿行为),我就会插一句,宝贝你可以找老师拿。
其他情况,我会随着孩子年龄的不断增长,启发孩子自行解决问题,只在适当的时候帮忙分析,出出主意,但如何处理,给孩子机会让自己去面对和成长吧,这也是妈妈希望带给孩子的人生态度。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