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特级教师教育思想研讨会暨第六届小学语文“特级论见”活动感受
有这样一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旅行最大的好处,不是能见到多少人,见过多美的风景,而是走着走着,在一个际遇下,突然重新认识了自己。其实,外出学习的最大的好处,不是听了多少节课,记了多少笔记,而是学着学着,在某一个刹那,突然重新领悟了学习的意义。这些名师大家的课和讲座好似一束束光,照亮了我们前行的方向。
第一束光——儒雅诗意的王崧舟老师
先对王老师做个简单的了解。王崧舟,特级教师,现任杭州师范大学教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讲述系列节目《爱上语文》12集。开创了“诗意语文”教学流派,先后出版了《诗意语文》、《王崧舟与诗意语文》、《诗意语文课谱》等著作。
王老师执教统编版四下21课《墨梅》。课始,整体感知古诗《墨梅》,以一个问题统领全诗——有人说,王冕的这首《墨梅》不止写了一种梅,其实他写了三种梅:家中梅、 画中梅、 心中梅。然后带领学生引经据典由浅入深品读诗句。在学习中,王老师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为什么我家的梅花种在洗砚池边?王冕是画梅圣手,为什么要用淡墨色?大多人喜欢梅花的香气,可王冕喜欢梅花的清气,这两者的区别是什么?他不断地给学生制造思维“矛盾”,激发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当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借助资料来理解诗句。从梅花的香气想到关键词“清气”,总结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理解墨梅寄托了诗人的信仰,书写了诗人的志向。结课时,王老师播放了一首经典咏流传的《墨梅》,将文字变成画面,用音乐强大的感染力涤荡者每一个老师的心灵,余音绕梁,诗意流淌。整堂课,没有字词的精准解读,没有诗意的逐句理解,没有对作者或主旨的提问或解答,但是每一个环节,每一次提问,每一次朗读,每一场讨论,甚至每一条链接,全都指向最关键的――文化。课堂上,老师是一个提问者,一个提供资料者,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理解自己感悟。虽为旁观,却以自己上万字的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胸有成竹来引领学生。王老师在课堂上的儒雅、亲切,与学生互动时的专注、真诚。都让我看到了一个语文教师最美好的样子。
同时这节课引起给我的思考。思考一:这节课以一首诗带入三段资料,六句诗,也可以说是一节以文带文课。同是以文带文,为什么王老师就做的那么的自然,带文的切入点那么的精准?思考二:为什么我们的课没有深度?同样一节课古诗教学,我们讲的是知识,王老师讲的是文化。我们不会将梅花和王冕本人以及诗人背后的故事联系起来设计教学。仔细思量,其实不是模式禁锢了我们的思想,而是我们自己不愿意突破舒适区,再向前走一步。另外一般教师的自身功底欠缺,课堂设计没有深度。这虽然只是一堂语文课,但我们分明能够感觉到这是一位教师,在课堂背后多少年的海量阅读和对中国经典文化孜孜不倦地探索所沉淀下来的涵养。所以,读书修炼自己!
精彩的课堂总是让人留恋,深度的讲座更是让人回味。接着,王崧舟老师又作了《古诗教学的文化守望》的专题讲座。他从最普遍的教育通识问题出发,从部编教材大比例增加传统文化到“百家讲坛”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引出最关键的文化守望理念。印象最深的是这句话“诗在被你翻译的瞬间已将死掉了!”我们为什么要学古诗?我们应该怎样教学古诗?中国古诗词研究者叶嘉莹女生这样说:诗歌最大的作用,是要让你有一颗不死的不僵化的心灵。换句话说,就是让我们的心变得柔软。用王老师的话来说学习中国诗词是疗愈,是抚慰,是自救。经典沉淀了民族、人类共同认定的价值取向,这个价值取向就是文化。学习古诗词就是传承文化。我们学校每月都会一次传统文化检测,从最早小学课标要求背诵的60首古诗词到初中课标要求背诵到古诗词,很多老师觉得太难,觉得自己又不是语文老师,为什么要背诵这些诗词?听了专家的解读,大家应该明白学校这么做的意义。
诗以什么为重?不是意思,而是一种感觉,一种画面,一种碰触,一种思绪,一种温暖人心促使我们生活更加美好的力量!春天,当我们看到教导处门口的柳树时,能否想到“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这句诗?夏天,去天逸公园游玩时,头脑中会不会冒出“水光潋滟晴方好”?秋天,去香山会吟诵“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吗?冬天,当外边洋洋洒洒的下起了雪,知道了什么是“晚来天欲雪”,什么是“红泥小火炉”。 古诗离我们并不遥远,它们的存在是古人活过的证明,是生命燃烧后留下的痕迹。生活除了一地鸡毛还有诗和远方。为什么我们不能把每天的日子过成诗呢?如何教学古诗词?在教学中我们经过会做的一件事就是让学生借助注释来翻译诗句的意思,以为让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诗句的意思,就完成教学目标了。听了王崧舟老师的讲座和课例,相信大家对于古诗词经典诗歌会有另一番思考。再来重温一下他的经典语录:学习中国古典诗词,与其逐字逐句解释字词,不如唤醒这些字词;与其唤醒这些字词,不如唤醒这些字词背后的人格和心灵。古诗词教学重在意韵,重在文化的解读,切忌逐字逐句讲解。对于经典诗词,今天我们有了新的认识,要想将这个理念运用在课堂中,也许还要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用屈原的一句诗鼓励自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