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满足、新奇、动力为我们带来快乐,但能力、信息、思想却足以让我们怀有“看透事实”而产生的悲凉,智者们大多带有一种悲观主义倾向。拥有能力之后,会产生更大的野心,这种野心就是希望昭示自己的能力并不断追求更强的能力,为了满足此类野心,我们会逼迫自己进一步再进一步,甚至要永不止步,简单的满足也就失去了生存空间。拥有信息之后,我们的认知范围不断拓展,我们体会到自己的渺小、感知到生活的艰辛、了解到事物发展的规律,随之新奇感也渐渐消失。思想更是奇妙的东西,一切无知带来的虚幻美好,一切努力编织而成的意义,在思想面前烟消云散,思想引领我们接近真相,而真相往往残酷,有一天我们发现,自己苦苦追求的东西其实经不起推敲,其实也不过如此,所以动力也会慢慢消解。
在简单的社会,人们满足于温饱,掌握的信息有限,为美好的生活而奋力工作,那个社会中“车马很慢,书信很远”。后来,知识在社会中不断积累,为我们带来文明的同时,也为我们带来复杂。知识可以换取资本,能力能够造就财富,资财流动并不是均匀的,因此形成不平等;信息通畅,我们的关注点从单一的自我生活扩展到别人的生活,通过互联网,我们知道了别人怎样生活,从中产生一种对比心理,往往歆羡别人;唯有成熟的思想会被社会中的大多数所拒绝,能力产生不平等,而信息将不平等展现在每个人面前,大多数人眼睁睁地看着却无能为力,倘若再有思想,一眼看透结局,将是多么痛苦呀。有知就有追求,有时追求是个可笑的词,我们追求快乐,反而不快乐;我们追求有趣,却是无趣之源;我们追求智慧,却尽显愚昧。所以,“理性人”或本能地或有意识地选择“浅薄”,借此回归无知,渴望得到片刻甚至一生的快乐。
然而,人生却是要经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阶段。无知的时候,我们糊涂着,后来我们渴望看透一切,来显示自己的高明;而有了知识,我们渐渐理解了什么叫“心里清楚,难得糊涂”。所以,于我们而言,对知识的运用也有不同。在我们无知的时候,我们享受着无知的快乐,渐渐我们接触了知识,同时要承担知识带来的所有负面影响,我们带着那一份看透一切的自负享受着所谓的悲凉。可这,并不是终点。随着生命历程流逝,每个人的终点是不同的,人生三境,有的人停驻于第一层次,有的人停驻于第二层次,有的人会停驻于第三层次。
有时我会幻想,下一个境界是什么,或者说是否有机缘进入下一个境界呢?我来幻想着下一个境界,到那时我是否在悲凉的底色之下仍可以活出精彩,我是否历经沧桑而可以娓娓道来,我是否“欲说还休,欲说还休”,我是否会“蓦然回首”,看到“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