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九月的忙碌中,随手翻开摆放在办公桌上的费曼的《发现的乐趣》,有时竟会让我无比烦躁的心情冷静下来。看着这位嬉笑间摘下诺贝尔奖桂冠的物理顽童,以他独特的生命光谱为我们点亮了前行的灯火时,才发现,原来“发现”的乐趣就在我们身边。
当教学陷入重复的泥沼,费曼对蚂蚁爬行的专注凝视宛如一剂解药。“好奇无需刻意教导,只需别将其遗失”。这正是在提醒我们,真正的教育不在灌输,而在守护。课堂里学生突然高举的双手,不正是在等待解读的密码吗?很多时候会听到老师抱怨说,现在的孩子太难教了,而且不愿意举手,不肯动脑筋。
当面对这样的抱怨,我常回想起费曼那孩童般的热忱,他教会我,问题不在于学生不愿思考,而在于我们是否为他们搭建了探索的舞台。记得有一次教学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时,我试着让孩子们从手中的魔方开始研究,教室里竟悄然亮起一双双好奇的眼睛。还有一次在教学分数乘整数时,当学生列出算式3/10×3并且算出结果是9/10时,我说了句:“好了,我们今天的内容就上完了。”孩子们立马发出疑问:“我们还没弄明白为什么这么算呢?”费曼曾说:“知识不是教出来的,而是被发现的。”我们只需少些催促,多些倾听与引导,让课堂成为一场发现之旅。当学生主动追问“为什么”,那份久违的兴奋便如星光般闪耀,也在提醒我,教育的真谛在于唤醒而非强求,每一个沉默的瞬间,都可能藏着等待被发掘的宝藏。
物理是门很神奇的学科,也是门很难学的学科。犹记得当年读高中时,最头疼的还是物理。而在费曼眼中,看到了万物之理的乐趣。他总能用最生活化的例子,将那些抽象的公式和概念变得触手可及,仿佛复杂的物理规律不过是藏在家常事物背后的精巧游戏。物理的艰深并非不可逾越,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像费曼一样,怀抱着孩子般的好奇,引导他们去触摸、去实验、去亲身“发现”那些隐藏在现象之下的奇妙规律,让理解世界的过程本身成为一种充满惊喜的探索。物理的本质,在他那里,从来不是冰冷的公式堆砌,而是理解世界如何运作的、一场永不厌倦的游戏。
费曼的多重身份更揭示了教育者的完整图景:他是严谨的科学家,也是天马行空的艺术家;是拆解宇宙密码的思想家,也是能打开任何保险箱的顽童。这种“有趣灵魂”,恰是教育最珍贵的地方。书中他对未来科技的预言、对人文哲思的洞见,都在告诉我们,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填满容器,而是点燃火种。
在发现中教学,于教学中发现,这往复循环的奇妙共振,正是“发现的乐趣”。